第23章:人心亂果有甜意四(2 / 2)

  “上報太後和陛下吧。”

  幾人無可奈何的說道,隻能將這條消息交由信使送往薊城,幾人都有些惴惴不安,各懷心思,有人望著薊城,有人卻望向了關中。

  ……

  在慕容垂攻克長安的時候,他就已經向慕容恪快馬加鞭的送去了信件,所以在河東信使出發時,慕容恪已經先收到了慕容垂的來信。

  在將慕容垂的信件讀罷後,即便是慕容恪也有些震撼於慕容垂敏銳的眼光和軍事才能。

  慕容垂攻破長安說來簡單,但在進入關中這種人生地不熟的陌生之地之後,能抓住那一閃而逝的長安防禦空窗期,果斷發動奇襲這不是一般將領有勇氣的。

  而且能在燕國騎兵狂奔之後,不作停歇的進攻長安並且擊敗長安守軍,這種兵貴神速的打法,極其優秀,要知道慕容垂還沒有二十歲!

  慕容恪讀罷這封信就知道這是他們兄弟二人的好機會,或者說這是慕容垂的好機會,在河東的時候,他給慕容垂請封,就是為了關中,現在慕容垂直接將前置條件。

  那接下來就是他在薊城看能為慕容垂爭取到什麼了。

  他沉思良久後,寫了一封信交給慕容垂。

  ……

  慕容垂在攻破長安後,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處理關中的問題,他帶來的都是武將和士卒,在這個時候,有兩個人來到了他的身邊給他出主意,一個叫楊成,一個叫王猛。

  楊成出身算是關中望族,弘農楊氏,在後漢末年的時候開始崛起,在魏國中一直都不溫不火,不過正因為不太興盛,所以沒太遭到曹氏的打壓。

  在慕容垂進入關中的過程中,他是主謀者之一,他和大多數隻想找一個保鏢的士族不一樣,他的目標是輔佐慕容垂,最終成就大業。

  王猛就更簡單,他本來是青州人,但燕漢間常有戰爭,燕國騎兵雖然攻不下城池,但卻能縱橫馳騁,南方往徐州同樣是戰亂,於是王猛就跟著家人顛沛流離,往比較安定的並州走。

  王猛出身貧寒,所以經常接一下有工錢的活計,沒想到慕容恪給慕容垂安排人時,將王猛安排到了慕容垂手下。

  在慕容垂沖進長安後,一時陷入政治迷茫中時,王猛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王猛和楊成出身不同,但卻懷著同樣的目的,在慕容垂控製了長安後,就向慕容垂進言道:“關中乃是周秦漢三朝興盛之基,是王者之地,大王英姿盛容,何不以此為根基,籠絡四方豪傑,成不世之功呢?”

  慕容垂雖然是燕國臣子,但他知道自己被皇帝和太後所排斥,燕國中沒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同樣想要占據關中,形成事實上的割據地位。

  但他又不可能直接造燕國的反,而且現在他就連關中都沒有拿下來,他對政治又沒有什麼主意,於是便問楊成和王猛道:“我軍悍勇,但人數少,關中紛亂,需要監管,但軍隊分散那麼力量就會變小,軍隊不分散則不能照應廣大的關中,本王該要如何做呢?”

  見到慕容垂在獲得了這麼大功勞後還是很清醒,二人先是同時鬆口氣,而後對視一眼,頗有些爭鋒的味道,楊成說道:“大王,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大王認為什麼叫做民心?”

  慕容垂直接跳過自己猜測的那一步問道:“先生請直言。”

  楊成斬釘截鐵的說道:“所謂民心就是錢貨、糧食、人口,能得到這些的就能夠得到天下,失去這些的就會失去天下。

  百姓喜歡仁慈的君王,仁慈的君王就能夠得到這些,百姓喜歡英武的君王,英武的君王就能夠得到這些。

  大王想要擁有關中,就要得到關中的民心,就要讓關中的百姓甘願奉上錢糧和兵卒。”

  誰是百姓?

  當然是楊成他們這些人,王猛麵無表情,雖然他秉持著打壓豪強的策略,但他知道現在的關中沒有這個條件,所以他贊同了楊成的觀點。

  慕容垂聞言有些猶豫,因為楊成說的和他的兄長慕容恪說的有些不一樣,他猶豫了一番後說道:“先生,待本王思索一番。”

  ……

  在慕容垂有些猶豫的時候,他收到了慕容恪的回信,厚厚的一遝紙張,他立刻就知道兄長有許多話要和自己說,連忙拆開讀了起來。

  慕容恪在信中對慕容垂諄諄教導道:“七弟,你能在關中造下大業,為兄甚是欣慰,你果然是我慕容氏中的麒麟兒,數遍宗族也找不到你這樣的大才。

  為兄在思考,這世上有多少人的大業如同流星般轉瞬即逝,又有多少人能夠抓住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成就一番不朽的功業呢?

  思來想去,有一些話想要和伱說。

  你進入關中時,兵微力寡,現在定然艱難。

  但不要懈怠,當年漢光武帝孤身走五州,袁本初入河北,漢宣烈帝劉備走青州,乃至於劉表單騎定荊州,還有那豫章郡公洛子楚坐斷東南,大多還不如你。

  所以你不要有什麼猶豫之心。

  若是有絕強的武力,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那自然是有寬鬆的餘地可以轉圜。

  但沒有絕強的武力,並不是一定不能輾轉騰挪,為兄曾經和你說過,士族是開刃的利劍,是侵害國家之人。

  但那隻是對我大燕而言,因為我大燕是以軍功勛貴起家,百姓頭上已經有了一層不事生產的人,所以不能再負擔士族。

  但在沒有這麼多軍功勛貴的地方,得到士族支持的人,就能夠奪取天下,這是放置四海皆準的道理。

  在你此番進入關中後,應當已經領教過士族的強大,他們襄助你很快掌握了局勢。

  接納他們,這是你掌握關中的關鍵。

  但你要記住,這世上沒有人天然就會效忠你,士族當然更是如此。

  士族很強又很弱,朝廷沒有多餘的錢財去直接雇傭那些胥吏管理百姓,於是就要委托這些大族,那麼這些大族就得到了基層的一切。

  但僅僅是基層。

  他們聯合起來強大無比,但單獨的個人卻弱小無比,除非在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