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大江大河(1 / 1)

隨著空閑時間的增多,林海升的存稿也日益豐盈,《急診故事》在他的筆下,逐漸走向尾聲。   於是,《人生苦旅》成為了林海升目前的創作重心。   與創作一本劇情豐富的小說不同,散文並不講究緊鑼密鼓的故事節奏,它甚至不用刻意引起閱讀者的期待感與好奇心。   散文是飄逸的,碎片化的,講求的是段落的美觀與辭藻的精湛運用,是作者吐露心聲的世外桃源。   因此,林海升在撰寫《人生苦旅》的時候,明顯感受到了比創作《急診故事》時更加輕鬆。   時間與精力的雙重解壓,使得他有閑暇思索下一部長篇小說,該從哪個方麵著手。   繼續寫醫學方麵的題材麼?似乎不太合適。   一個是醫院的環境過小,最好的創作方法是把醫生當做反映世情百態、人情冷暖的一個錨點,而這一點他在《急診故事》裡已經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   想要超越《急診故事》,或者寫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劇情,著實有難度。   二是受時代局限,掣肘之處太多,他倒是想過以一名赤腳醫生為藍本,把視野放入縣、鄉地區,但劇情故事可能不夠豐滿,想要超過《急診》,應該是不大可能。   至於懸疑、科幻,乃至帶有幻想題材的小說題材,除懸疑推理尚有可能發表之外,幻想、科幻、仙俠類的小說,是極其不符合當代時下的潮流的。   一個最適當的例子是:被譽為國內武俠小說第一人的金先生,在80年代仍然不入文壇主流。   那就寫一點先鋒文學、傷痕文學?   亦或是,寫一部以高考、改開、特區為背景的同時代小說?   想到這裡,林海升心中升起一個念頭。   他取出一張白凈的稿紙,在第一行寫下四個大字:   《大江大河》。   ……   《鐘山》登載的《人生苦旅》第一篇,與《青春》刊登的關於林海升的作家訪談,恰巧在同一時間上市發刊。   作者海生的神秘形象,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獨自撫養一雙兒女,並在印刷廠艱苦奮鬥的偉大單身工人形象。   《急診故事》的熱度未消,《人生苦旅》又迎來一波高潮。   《青春》、《鐘山》兩個編輯部的收稿信箱,被一波氣勢洶洶的讀者來信攻占了,譬如:   “我認為在文學思潮萌芽的當下,應該給予優秀的作者同誌足夠的保障待遇,不能讓思想先進、進步刻苦的同誌,由於缺乏物質條件而做無米之炊。”   “這樣出色的作家,要及時進行慰問走訪,我願意為改善林海升同誌家的境況出一份綿力。”   “應該為這位同誌尋覓一位品質優良、同樣傑出的好對象,介紹相親,緩解他的後顧之憂。”   這些尚算是比較理性、中肯的讀者來信,僅僅是提出建議,想要進行物質條件幫扶,更有甚者提出要曝光拋夫棄子、缺乏公德心的前妻。   自然,這樣的言論太過尖銳,殘留著時代鬥爭的餘韻,林海升在《青春》編輯部拿到信件的時候,僅僅掃過一眼,沒有去深究。   “不止這些信件,還有熱心的讀者書友為兩個小孩郵寄了一些日常的吃穿用品,都存放在我們編輯部的儲物間了。”   陳小玲為第一次來到編輯部的林海升倒了杯熱水,並請他在會客室的沙發上坐下。   “我很感謝讀者們的關心。”林海升在沙發上坐下,並說道:“但這樣大的反應……我是不是應該公開寫一篇致廣大讀者們的信,讓書友們知道我的生活並不差。”   陳小玲笑了:“海升,唐編輯給你撰寫的作家訪談裡,並沒有捏虛造假的成分,有沒有一種可能性,雖然有了稿費的收入,但你的生活其實並不足夠好呢?   書友的熱愛,來自對你創作的文學作品的喜愛,人嘛,多多少少會有一點偏愛之情,所以你也不用太有負擔。”   林海升聽畢,緩緩點了點頭,也笑:“可能是我太敏感了,又或者是第一次受到這樣的偏愛,不免惶恐——對了,我想問問文化宮的事情,確定具體時間了嗎?”   “確定了,十月一號,就在國慶節。”   陳小玲想了想,補充道:“這次學習班裡的學員,大多是來自各地的新人作家、編劇、編輯,也有發布過作品的大學生。   負責在學習班任課的導師,也非常有來頭。據我所知,導師隊伍裡有一位《上滬文藝》的副主編和《人民文學》的副主編,還有一位寫過《保衛延安》的老作家——”   林海升驚聲道:“杜鵬城先生,是不是!”   陳小玲點頭:“對,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現任陜西文協副主席的杜先生,還有曾任全國文協理事的徐遲先生,他在去年的《人民文學》上發表了《哥德巴赫猜想》。”   林海升隱隱有些熱血沸騰,隻覺星光璀璨,文華耀目。   這些在50、60年代就在文學界發表作品、引領思潮的前輩們,無論閱歷、才華還是為人處世,都遠在他林海升之上。   隻要能在這次學習班有一鱗半爪的收獲,也許就能終生受益。   他感慨道:“老實說,我已經有些迫不及待了。”   陳小玲笑道:“換作是我,同大儒們一堂習學,我也一定會晚上睡不著覺。但是在此之前,我就要發揮一個編輯的責任感問一問,新書有沒有頭緒?”   林海升道:“《急診故事》還在連載中,現在就催新書,是不是有點太不近人情了?”   “大凡好作品,都是邊寫邊思索得出來的靈感,作家的才思敏捷,是在日復一日的不停求索中鍛煉出來的,否則容易靈感乾涸——我這是鞭策你。”   “小玲編輯,不瞞你說,還真想了個題材。”林海升端起了搪瓷杯:“不過目前就寫了個書名,等我從學習班回來,再細細地想一想。”   看過精彩非凡的《急診故事》,即便隻有一個書名,一點有關題材的想法,也足以引起陳小玲的好奇。   “這實在勾起我的好奇心了,先說說你的想法?”   “就寫當下,寫高考,寫1980年。”   說著,林海升在陳編輯的手掌心上寫下四個字。   “大江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