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章尾小記(1 / 1)

笠這類頭戴用具,何時進入華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個人並未查找到可靠的文獻,就一些文字記載來看,至少秦漢之前,應該就已經普及開來。《詩經》中就記載有一句“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餱。”可以看出不僅鬥笠,連常配套使用的蓑衣也在當時有實物。這一生活習慣到後世依舊沒有改變,如唐代儲光羲有《牧童詞》一首就寫道:“圓笠覆我首,長蓑披我襟”的句子,詩人柳宗元更是寫下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千古名句。   笠的材質多取竹篾、箬葉編織,且其形如鬥,又有箬笠、鬥笠的稱呼。除了常見的封頂鬥笠,還有一種空頂的形製,亦有在文學中出現。曹雪芹先生的《紅樓夢》中就有描寫:“上頭的這頂兒是活的,冬天下雪,帶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頂子來,隻剩了這圈子。”賈寶玉說是下雪戴的,至於現實中具體的用法這點,咱們暫且按曹公的說法來。   那這種遮陽擋雨或擋雪的生活品,為何常用於故人高隱之士,及江湖俠客的裝束描寫中,個人認為主要是文人墨客們基於生活認知的想象下,對俠、隱生活文化的浪漫描繪。既有天地孤舟,獨釣江雪,孤傲悲傷的情懷意境,又有些看破紅塵,破而後立的超然的心理寄托。再加上穿戴上算作一種裝束特點,尤其在純文字的描寫中,更能讓人產生相對明確的記憶。(個人戲言、勿輕信)   ——以上說明全為個人所查用於創作的資料整理,並非科普,請大家正確理解,若有問題或建議,歡迎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