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天賦,你的天賦就在電影上麵,開公司這事太俗,還是別分散你的注意力了,你這次來是《長津湖》準備好,可以開拍了?”徐嘉問道。
  他對《長津湖》這個項目早就蓄勢待發了,最好是年底前能夠拍出來,趕上國慶是最好不過,這個檔期正適合這種愛國軍事電影。
  最關鍵的是,2018年是電影界巔峰的末尾,到了明年,觀眾們的觀影熱情還有沒有那麼激烈都是兩說。
  電影質量再高,觀眾懶得進電影院那不全白搭。
  “差不多有想法了,我做了一個大致的計劃書,這次專程帶了過來,你可以看看,劇本方麵也有了大綱,聽說你們嘉行的編劇團隊很厲害,讓你的人幫我給拓展出來,如果可以的話,我直接入駐你們公司也成,給我安排個籌備間就足夠了。”張藝某雷厲風行道。
  他這人一投入到電影當中,整個人都顧不上其他的繁枝縟節,這種激情是多少導演都很難保持住的,尤其是成功的導演。
  徐嘉挑了挑眉毛,也就是張藝某了,換作其他成功的大導演沒幾個會提前拿出計劃書,哪怕是陳思成。
  無他,表麵再平易近人,在取得成功後,自然而然就不願意做這些‘小事’了。
  接過計劃書,徐嘉認真地翻看了起來,一邊看著,一邊說道:“你一個人忙不忙的過來,要不要找其他跟你一起聯合執導?”
  也就是俗稱的拚盤,基本上一個導演一條故事線,最後融合在一起,算是比較取巧的拍攝方法,觀眾們看在陣容的份上,普遍接受程度也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