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五百年前,算1家麼(1 / 2)

  第379章 500年前,算一家麼(求月票!)

  《EllE》、《Marei 》、《Cahiers du Cinéma》、《Positif》.

  還好不是上《Charlie Hebdo》.

  從秀場回來,愛馬仕公關部的人找上了門。

  向陽一直不回復郵件,人家直接找上門來了。

  看到這些在法國無比熟悉的雜誌名字,向陽慶幸自己沒收到法國知名諷刺漫畫雜誌的邀請。

  “向,你要選一兩家。”

  “不能讓勒梅爾接受采訪嗎?時裝周,他比我更合適。”

  “可以,但是你要選一兩家。”

  “.”

  向陽對這個回答很不滿意。

  時裝周期間,自己又沒秀舉辦,接受這些采訪乾嘛.

  “那這家好了,”想來想去,覺得唯一還跟自己最近工作沾邊的《Cahiers du Cinéma》比較合適,向陽應了下來。

  《Cahiers du Cinéma》,又叫《電影手冊》。

  創刊於1951年,由知名的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創辦。

  作為一家權威性很高的電影雜誌,依托於早期大力推行“作者論”,一直是“新浪潮”的聲喉,在電影史上影響力極大。

  常設的欄目主要有“作者研究”、“影片分析”、“導演訪談”。

  這種電影刊物,被歸類為嚴肅影評刊物。

  劉茜茜此前上過的《電影旬報》也是嚴肅影評刊物。

  其實,以電影為主題的雜誌和時尚雜誌一樣,種類繁多。

  細分下來有學術期刊、行業會刊、產業報刊、嚴肅影評刊物跟大眾電影雜誌。

  因為經常發表些專業領域的內容,討論的話題也較為專業性,針對的受眾人群也不同。

  其中,影響力越來越小,受到互聯網波及最大的是大眾電影雜誌。

  也就是人們心目中更主流一些雜誌。

  像英國的《帝國》(Empire)、《全電影》(Total Film)、美國的《首映》(Premiere)以及國內的《看電影》《電影世界》《環球銀幕》《大眾電影》等等內容主要是資訊、影評、專欄、明星訪談等為主的雜誌都在此列。

  這類雜誌跟嚴肅影評刊物的區別,主要是在撰稿人跟專業程度。

  在專門的學術期刊出現之前,嚴肅影評雜誌曾起過替代作用,而其撰稿人也多為著名的影評人或學者。

  “《電影手冊》?”

  “是啊,有問題嗎?”

  “呃”

  負責和向陽對接的公關部負責人偏著頭思忖了下,也隻好作罷。

  這種事,最大的選擇權還在向陽這邊。

  他隻能提供建議。

  至於這位設計總監有什麼考量,那就不是他的事情了。

  誰知道向陽跟《Vogue》之間有什麼合作協議.

  這三天,向太別提有多開心了。

  他們一家來參加‘跳躍、愛馬仕’的這個活動,自然不是為了玩。

  而是在這樣的名利場上,去拓寬一下自己的人脈。

  想融入一個圈子,認識圈子裡的人是第一步。

  愛馬仕之所以舉辦這樣的活動,就是給向太他們這種在愛馬仕每年有高額消費的人群提供一個更方便他們互相結識的場合。

  賽馬比賽、馬術表演、現場體驗再加上晚宴跟聚餐。

  隻要你有心,總能跟別人產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