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將勇冠三軍,區區回鶻人豈是您對手,對方不自量力,該有此敗。” 安敬思護衛在張延禮左右,滿懷恭敬地說道。 左右兩側的親兵們也在一旁附和道,不斷拍著馬屁,倒讓沒見過這種場合的張延禮有些飄飄然。 不過,很快,他就阻止了眾人的吹捧,正色說道。 “人豈可不自知,敬思不要學旁人溜須拍馬,我輩武人富貴馬上取,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張延禮正色說道,用孫子兵法開篇教育起眾人。 不過,眾人沒讀過兵書,頗有一種說了個梗,無人應和的感覺。 他沒計較這些,繼續說道:“敬思,若汝為回鶻主將,當如何。” “某若遇襲,當集中將士,率領眾人直沖十將,狹路相逢勇者勝。” 安敬思毫不猶豫地說道,這個決定倒沒出乎張延禮意料,和他的性格完全一致。 “某定安排士兵守衛城門、營地,當不會讓十將如此輕易沖到營門。”另一名衙軍隊正石秀林則繼續說道,石秀林歸屬李弘定麾下,平時做事頗有章法,為人謹慎,是一名靠得住的將領。 而此刻他的決定也完全符合他的性格,讓張延禮頗為滿意,關鍵時刻,石秀林完全可以獨當一麵。 其餘眾人也紛紛發言,大部分與安敬思的想法相同,看來大部分都是沖鋒陷陣的武夫。 “你們說的都不全,隻可為將,不可為帥。” 張延禮總結道,準備說出自己的想法。 “或吾為回鶻首領,要麼獨立成軍投靠留後。既已破瓜州,當不心存僥幸,趁機攻打沙州,沙州未做準備,他還有破城的機會。如今留後領大軍在外,他有三分勝算。” 他從年輕回鶻首領一開始的決定說起,不過大部分人都對這個不感興趣,心不在焉地附和著,武夫就這樣,沒什麼城府,讓張延禮一眼看出了他們的想法。 “說回這種戰鬥,回鶻人有三個錯誤,一是破城後疏於防範;二是忙於劫掠,既未裹挾民夫守城,又未關押壯年男子,讓城內百姓有機會反抗;三是對戰後,自負武勇,沒抓住戰機集中眾人快速斬殺我。” 張延禮娓娓道來,對眾人說道。 說到這個話題,眾人好歹提起了興趣,聽得津津有味。 見眾人附和,他又繼續說道:“為將者,不可輕忽大意,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不可疏於防備;亦不可驕傲自大,當抓住一切機會獲取勝機。” “當然,此戰,某也有疏忽,求勝心切,與親兵分開,反而置自身於險地,若不是敬思及時趕到,此戰危矣。” 張延禮對這種戰鬥做出了總結,也自承自身過失。 “是吾等護衛不利,請十將治罪。” 當張延禮說完後,眾親兵連忙跪下請罪道。 “都說了,眾軍無罪,此次是某太心急,眾人當引以為戒。”張延禮第二次承認自身過錯,也是提醒眾人以後不可大意,隻是現場數十人中,不知有幾人能聽得進去。 結束了這個話題的討論,張延禮的不適感也徹底緩了過來,不再感到惡心反胃,從殺人的感覺中緩了過來,如此適應,也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 接下來,張延禮並沒有帶領著親兵繼續絞殺城內的回鶻人。 城內原先耀武揚威的回鶻人,已是過街老鼠,甚至膽大的百姓,未通報歸義軍這邊,直接偷襲斬殺落單的回鶻人,發泄心中的仇恨和怨氣。 數個時辰後,城內的回鶻人被徹底俘虜、斬殺,張延禮留八百人馬守衛城門,召眾將於刺史府議事。 “多謝二公子為父報仇,閻家上下感謝不盡,若有吩咐,但憑二公子差遣。” 眾人聚集後,閻家的閻尚通首先對上座的張延禮行了大禮,即是感激,言語中也有幾分投靠之意。 ----------------- 歸義軍內部的形勢一直非常復雜,當年起事雖以張議潮為首,但城內幾大家族的勢力一直非常強大,漢人雖然占主導地位,但隻能聚集在瓜沙二州。 即使在這二州,也存在大量吐蕃遺民、吐穀渾、韃靼、通頰、回鶻、羌人。 所以歸義軍內部掌握大權的除了漢人,還有粟特人,歸義軍內的粟特人以康、安兩家為首,安家的安景旻則擔任歸義軍節度副使,如今安景旻雖病逝,但其子安再晟仍在軍中擔任要職。 張延禮的未婚妻就出自安家,為安再晟之女,所以安再晟也是張延禮的嶽父。 而康家,康家家主康通信,為康全信之父,不夠平日裡康家都以安家為首,兩家同為粟特人大族,同氣連枝。 至於沙州城內的漢人,有閻、索、李、陰四大家族,其中閻家最大,沙州被吐蕃占領前的最後一任沙州刺史即閻家的閻朝,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昔年閻朝帶領沙州軍民獨自抵抗吐蕃十餘年。 而另外索勛、李明振、陰文通均為張議潮女婿,幾大家族持續聯姻,關係密切,但同樣內部也有派係之分。 張議潮入朝為質後,由張淮深代領藩鎮,但張議潮有子嗣隨同一起居住在長安。 而張議潮病逝後,朝廷一直未授予張淮深節度使旌節,歸義軍內部不時有呼聲,提議從長安迎回張議潮子嗣擔任節度,隻是張淮深未予回應,幾大家族也關係曖昧,才沒有任何動作。 如今,安康兩家基本支持張淮深,索、李、陰三家傾向於張議潮子嗣,而原先掌握大權的閻家作壁上觀,不參與張家內部的事情。 如今,閻家家主閻英達戰死,閻尚通向張延禮示好的行為,算是歸義軍內部權力新的變動了。 但好在如今外敵環伺,內部的矛盾還被壓製住,沒有爆發沖突。 而除了瓜沙兩州,歸義軍目前實際控製的伊州,除了伊州府城,剩餘諸縣常年被高昌回鶻侵擾,歸義軍的統治非常薄弱。 而肅州,雖然名義上歸屬於歸義軍,且歸義軍在肅州設置玉門軍,但肅、甘二州更是復雜。肅州下有酒泉、玉門、福祿、振武四縣,州治在酒泉,甘州下有張掖、刪丹兩縣,州治在張掖。 兩州漢人極少,大部則是焉耆人龍家。他們本是焉耆國民,焉耆國滅後,這些人以龍為姓,大部分居住在肅、甘二州,除此以外,還有大量的吐蕃人、吐穀渾、黨項等部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