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對魯莊公道:“主公,萬萬不可去齊國看社祭。禮,是維持國家法度的根本,也是國君的重要職責。 國君唯有依禮端正了法度,才能讓百姓服從。 所以國君不能隨便離開國家,唯有參加盟會、朝見諸侯和率軍征伐這三項國君事務時,才可以離開國家。 象齊國舉辦社祭之會這樣的事,並非郊祭、雩祭、嘗祭和烝祭這四大祭祀,隻是齊國的民間祭祀活動,主公欲行前往參觀,臣認為是違反禮製的。 國君參與諸侯盟會,是因為盟會有著嚴格的程序,有明確的國家目標,甚至連盟會中使用的物資都有標準,與會諸侯的座次、在盟約上的簽字等都有上下尊卑之別。 這都有禮製的規定,是國君的重要事務。 國君朝見天子和諸侯,也是要嚴格遵循尊卑有別、長幼有序,朝見前要準備什麼,禮物檔次,先要會見誰,再何時朝見,如何朝見,誰先朝見,誰後朝見,位次如何,宴飲標準,樂舞配備等等,都有講究,是國君的重要事務。 同樣,國君發動征伐,就是為了討伐國家,通過討伐讓對方端正禮儀,遵從禮製,知曉尊卑有別。 所以,盟會、朝見、征伐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為了端正法度。 所要端正的法度,就是遵循禮儀。 所以,國君就要離開國家,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履行好國君職責。 如果國君離開國家的目的並非是為了端正法度,遵循禮儀,那國君就不能離開國家。 如參加不合禮儀的盟會,朝見不遵禮儀的諸侯,打不過不講禮儀的諸侯,都是不明智的。 國君非同常人,這種不明智、無法達到目的卻又要離開國家的行為舉動,肯定會被史官記錄。 當後世的人們看到自己的國家曾經的這些不符合禮儀、不端正法度的行為舉動後,豈不是要效仿?這就令國家混亂啊。 國君的所作所為,導致國家混亂,那國君豈不是有違列祖列宗囑托,不能達到國君的職責要求呢?” 魯莊公聽得是頭都大了,唉,寡人的魯國怎麼凈是這種酸溜溜的家夥,除了禮儀,這些家夥還有誰懂寡人之意? 禮禮禮,禮值個毛線啊,現在是什麼年代了? 你看人家齊侯,幾時講過禮儀了?照樣橫刀立馬江湖!列國諸侯臣服,連天子都倒拍齊侯馬屁! 再說,這次赴齊國觀看社祭,你們以為是寡人真心想去?還不是齊侯熱情邀請的? 齊侯是誰?天子冊封的方伯啊,方伯是什麼?那就是霸主啊,霸主邀請,你敢不去? 你們這些家夥,沒一個來體諒寡人風裡來雨裡去,為了魯國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定,一次次奔走於齊魯之間。 知道馬車坐著有多累不?寡人如此辛勞為國,你們還要說三道四? 高談闊論誰不會,你們哪個給寡人來點實實在在的富國強兵法子? 看看齊侯帳下,管夷吾、寧戚、鮑叔牙、東郭牙等等,你們給他們提鞋都不配! 魯莊公確實很鬱悶,在心裡將曹劌這些人恨恨罵了一通。 他到齊國去觀看社祭,目的隻有他自己知道。 所以他也不管不顧曹劌先生的那一套肺腑之言了,反正寡人又不是去那裡尋花問柳搞一夜情的。 寡人就去了,去看看也好,散散心,對著你們這些學究派,煩。 確實,在文薑去世後,魯莊公自己覺得真的辛苦了很多。 想當年,母後在世,為寡人分了多少憂啊。 想起文薑,魯莊公又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無論如何,都要將齊魯關係給維護好了,這是母後的遺願,也是她畢生奮鬥的重要事業。 魯莊公可算是魯國歷史上一位我行我素的主了,他赴齊國觀看社祭回來後,又搞了幾個動作。 其中一個,就是就將父親魯桓公祭廟的柱子漆成了紅色。 魯莊公是這樣想的,馬上要將新娘子迎進門了,進門後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必須帶著新娘子薑夫人到父親祭廟,向父親匯報兒子結婚了。 那就得喜慶一點,至少要讓新娘子感覺到寡人對她很重視。 不但對你薑夫人很重視,而且因為你薑夫人是來自齊國的,把場麵搞得隆重一些,也顯示出咱魯國對你齊國的重視。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這是魯莊公的想法,放到現在當然是無可厚非的。 但在春秋時期,你魯侯將祭廟的柱子漆成紅色,就是違反禮數! 因為祭廟在那個時候,沒人用紅色的。 為何不用紅色? 因為紅色顏料在當時非常珍貴,成本要比其他顏色高很多。 按周禮以及習慣,當時天子諸侯祭廟的柱子微青黑色,大夫的柱子青色,士的柱子黃色。 把柱子漆紅,這件事情當然不合禮數了。 當時就有人反對了,但魯莊公鳥也不鳥那些老學究。 寡人就這麼乾了,怎麼著? 不但將魯桓公祭廟的柱子漆紅,魯莊公還派人雕刻了祭廟的方椽,這又是違反禮數的。 方椽就是屋麵下的方形椽子,用於木製房屋。 現在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是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子,已經不再用椽子了。 但在春秋時期,房屋多是木結構的,其構架是由柱、梁、椽、構架連接件和屋麵基層等組成,椽子是很重要的架構件。 春秋時期,不用說什麼樣的人住什麼樣的房子是有規定的,就連什麼樣的人穿什麼樣的衣服都有嚴格規定,不能亂來的。 如這個方椽,隻有用於天子宮廟,才可以精磨細雕。 而諸侯的宮廟,則不能精磨,更不可細雕。 到大夫級別的,甚至連用於方椽的樹皮都不能削掉。 至於士,嘿嘿,用於方椽的樹最多也隻是砍掉大的枝椏然後直接用於建築。 這樣一來,魯莊公又一次違背了相關禮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