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穀地築城(1 / 1)

魯莊公非常感動,說實在的,這段時間自己貌似沒做過什麼,卻名利雙收,那自己難道就可以這樣大大咧咧地收下了齊侯的好意?   收是要收下的,但不能大大咧咧地收,至少得為齊侯做點什麼事吧。   聽說齊侯為表彰相國管夷吾的功績,準備將穀城封賞給管夷吾,魯莊公突然有了想法。   那座穀城貌似不怎麼樣,城墻破舊不堪。有了,寡人就想辦法為管相國修築城墻如何?   魯莊公不禁為自己大聲喝彩。是的,對這位齊侯來說,他最信任、最尊敬的人就是管夷吾,甚至尊稱管夷吾為仲父。   齊侯取得如此豐功偉績,說到底就是管夷吾的功勞,就是這位管夷吾內搞改革強國,外推尊王攘夷,輔佐齊侯取得功照千秋的霸業。   但就直接出錢出力赴齊國修穀城,合適嗎?   不不不,這真不合適。   寡人還是稍動點腦筋,免得國內那幫老學究們又說三道四。   這個腦筋,正是今天開始魯莊公相繼修築了兩個高臺的事。   公元前663年春,魯莊公下令在郎地修築高臺。   剛修完,到了夏天,魯莊公又下令在薛地修築一個高臺。   這事讓魯國人議論紛紛。   魯莊公貌似是很喜歡修高臺的,年輕時他就站在高臺上,遠望魯國江山秀麗,甚至還望到了美女孟任,還追到美女府上,最後成功將美女孟任攬入懷中,成了自己的老婆。   何等瀟灑,何等快樂。   修建高臺有什麼不好?處處高臺,處處風景!   如今的魯國,在寡人的治理下,政通人和,外患皆消,百姓安居樂業,此時不搞點基本建設,不發展發展旅遊業,更待何時?   但是,魯莊公修建高臺一事,國人們議論紛紛,認為國君建個把高臺也就建了,但去年也建今年也建,春季也建夏季也建,甚至不顧農時,這就不對了。   於是,某酒肆,張三就對李四咬著耳朵道:“瞧瞧咱國君,好色吶。   修建高臺,純粹是為了偷看民間女子洗衣、郊遊時的樣子,說不定看中了就去要來。”   李四喝了一口酒,點點頭道:“說這回子事,國君又不是沒乾過這事。”   說罷,幾人偷偷笑了。旁邊一老者嚴肅道:“這樣議論國君,難道你們不怕被抓起來問罪嗎?”   眾人嚇了一跳,隻見老者嘆息道:“依老朽看,國君估計是陽壽到頭了吧。   執政如此懈怠,總是濫用民力,難道他已經忘了國君的職責了嗎?”   老者一邊說著,一邊搖搖頭走了。   在春秋時期,當個國君尤其是魯國的國君看來其實是很累的。   魯莊公建幾座高臺,說明了什麼?   說明魯國實在太平無事了。   為什麼能夠太平無事?   還不是因為魯莊公這樣精乾的國君,為魯國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生產環境嗎?   但是,放在春秋時期,依慣例,工程建築之類的事,往往是在秋收以後基本結束了農忙才開展的。   如冬季往往是農田水利和亭臺樓閣等建築工程基本建設的。   所以,魯莊公修幾個高臺,當然會引起非議。   魯莊公當然也知道國人們在議論,他對自己的兄弟公子友道:   “知寡人者,當知寡人用意。不知寡人者,謂寡人何求。”   公子友看看自己這位為魯國付出畢生精力的國君哥哥,小心問道:“主公,臣弟亦不知主公有何用意呢?”   魯莊公笑了,對公子友道:“你可知齊侯要把穀城封賞給相國管夷吾?”   公子友道:“這個臣弟已知曉,但這與主公修築高臺有什麼關係?”   魯莊公一本正經道:“寡人即位以來,曾交惡齊國,結果屢屢碰壁。   母後在時,多次告誡寡人,務必交好齊國。   兩國聯姻以來,齊侯對寡人非常信任,魯國也因此獲得了很多好處。   寡人無時不刻在想著,要為齊侯做點什麼。   這次大破山戎,扶助了燕國,從此中原諸侯不再遭受自燕國北部而來的戎狄侵犯。魯國當然也是大受其利,齊侯功莫大焉。   齊侯最信任的,就是相國管夷吾!   如今齊侯封賞管夷吾,寡國卻曾經虧待過管夷吾。   穀城破舊,如果寡人能夠為管夷吾修築穀城城墻,那管夷吾一定高興。   管夷吾高興了,齊侯也一定高興。”   公子友皺著眉道:“主公之意,臣弟自然支持。但這跟主公今年以來修築高臺又有何乾?”   魯莊公哈哈一笑道:“修築高臺,不是需要大量石材木料及人工麼?   寡人想要送好處給齊侯,如果以寡國有建高臺多餘的石材木料及工人為由,那豈不是自然而然的事?   這樣一來,管夷吾和齊侯就不會拒絕了。”   啊?敢情國君哥哥還有此等大智慧啊。   公子友心服口服,立即張羅著赴穀地修築城墻。   魯國人民也終於弄清楚了,原來國君修高臺是假,目的居然是為了給齊國修穀城城墻啊。   嗯,齊侯大德大義,管相國勞苦功高。國君這樣做,大家還有什麼意見?   魯莊公聽說社會輿論得以平息,抿著嘴就偷著樂去了。   齊桓公也大為感慨,這位魯侯,行事與常人不同,卻也有趣得很,那就承了他的情吧。   於是,也就坦然接受了魯國人幫助齊國修築穀城這份大人情。   這些都是諸侯大佬們乾大事業的花絮,反正既然有史料記錄這檔子事,那咱們就得去講講,努力把春秋那些事給弄明白。   當然,對於史料,各人有各人的研究。筆者這點水平,有時拿出來吹吹牛是可以的,大家不能真的非要那樣去認為,如魯莊公修高臺是另有打算之類的。   象齊桓公這樣的春秋霸主,他真正要關心的,就是如何幫助大周王朝強化四方屏障力量。   如今,晉國已經結束了內亂,現在正蒸蒸日上,大周王朝西部隱患可以消除了。   北邊的燕國,也開始起來了,相信北狄武裝再也不能輕易越過燕國入侵中原了。   東方隻要有咱大齊和魯國在,諒那些個東夷小國不敢再捋中原諸侯虎須。   隻有一個楚國,雖然也是奉天子之命鎮守南方,但楚國卻是南蠻死性不改,借著有征伐權力,屢屢找借口進犯中原。   這事得好好議議了。   公元前662年春,魯莊公參加了由齊桓公召集的重大事項醞釀會議。   參會的諸侯隻有三個,齊桓公、宋桓公、魯莊公。   這三位可謂是當時中原最為響當當的諸侯,以齊桓公為首的中原諸侯聯盟核心團隊。   會議的主題隻有一個,討論楚國問題。   楚國又有什麼問題了呢?   楚國其實沒有什麼問題,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此時的楚國國君是楚成王,楚國令尹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鬥子文,還有桃花夫人息媯輔政。   楚成王於公元前671年即位後,采取了一係列有利富國強兵的措施,施仁德內政,結中原之好。   楚成王還遣使赴洛邑朝見天子,獲天子恩賜,準許楚國替大周王朝鎮守南方、平定夷越的權力,但是不得侵犯中原諸侯。   楚國此時的國力非常強大,經歷楚武王、楚文王兩代英明國君數十年勵精圖治,在南方迅速崛起,滅國數十,牢牢控製了漢江流域,拓地千裡。   原來作為大周王朝屏障的以隨國為首的漢陽諸姬亡的亡,服的服,楚國儼然是一家獨大的模樣。   楚成王即位時,大權由令尹公子元掌握。公子元在公元前666年公然違反周天子五年前對楚國的要求,興兵突犯鄭國。   當時齊桓公忙著應付山戎入侵一事,所以當時將率聯軍救援鄭國的任務交給了魯莊公。   楚軍攻入鄭國都城新鄭外城後,卻忌憚以齊國為首的中原諸侯聯軍。聽說聯軍火速救援鄭國,立即撤軍了。   後來,公子元被楚成王聯合楚國若敖氏家族給滅後,楚成王進一步加強內政治理,絲毫沒有進犯中原之舉。   齊桓公、宋桓公和魯莊公研究了半天,終於決定暫時不要去惹楚國。   一旦楚國有所動靜,全中原諸侯列國立即聯合起來,給予迎頭痛擊。   那現在怎麼辦?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先整頓整頓內部事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