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齊侯居然不顧鄭國人民的感情,不顧寡人的顏麵,未經寡人同意,就擅自將虎牢封給了寡人的一個臣子?! 虎牢是你齊國的領地嗎? 鄭文公火氣一下就上來了。 但火氣上來也必須很快要滅下去,因為在齊國麵前,自己的鄭國哪堪一擊? 鄭文公很鬱悶,很不情願地將虎牢封給申侯當食邑。鄭國上下都憤憤不平,但國小力微,所謂弱國無外交,鄭國連向齊國交涉一下的底氣都沒有。 周惠王卻看得很清楚,他立即派出心腹去見鄭文公:“鄭伯,齊侯太過分了。隻要鄭伯支持予一人,不要跟著齊侯瞎折騰,那予一人就任命鄭伯為王朝卿士。” 王朝卿士算什麼玩意兒? 這是一個大玩意兒!是大周王朝最有權力的職位。 想當年,鄭國就憑著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三代朝中為卿士,勵精圖治,開創了春秋初期鄭霸中原的局麵! 有了這個職位,那就可以替天子行道,征伐諸侯,並且可以隨時請出天子王師! 鄭文公被周惠王這一巨磅炸彈頓時炸昏了頭:陛下,臣聽陛下的。 鄭國與天子暗搓搓在搞活動,齊桓公哪能不知?他見中原諸侯思想不大統一了,那就召開盟會,大家以會盟的方式,將支持太子鄭進行到底。 公元前655年秋,魯僖公又接到了齊桓公命令,大家繼續赴首止參加會盟吧。 參與會盟的諸侯,當然是夏天時那些諸侯,齊國、宋國、魯國、衛國、鄭國、曹國、許國、陳國。 會上,齊桓公嚴厲批評了某些諸侯不認真貫徹落實上次首止會議精神,對支持大周王朝正統、維護朝綱禮製三心二意,立誌不堅定,行動不自覺。如果再繼續下去,那勢必走上危險的道路! 鄭文公在臺下聽得既恨又怕。 這個時候,周惠王又派人來了,來人對鄭文公道:“鄭伯,你別理會齊侯。如今,陛下已經下令晉侯,要求晉國全力支持鄭國,一旦齊侯對鄭國發難,晉國將立即來救。 此外,陛下已經遣使赴楚國了,上次楚使屈完赴王城進貢包茅,陛下對楚國印象很深,已經要求楚子鎮守南方,不再侵犯中原。 陛下認為,鄭伯可以加強與楚國的聯係,獲得楚國的支持。有了晉、楚兩大國的支持,難道還要怕了齊國不成?” 對啊,鄭文公一拍自己的腦袋,如今,西北有強晉,南有強楚,難道寡人非得在你齊國這棵樹上吊死? 鄭文公其實對齊國的實力已經有所懷疑了,八國聯軍伐楚,你齊侯就對楚國心存忌憚。再是三國聯軍伐陳,居然連陳國都收拾不了。 那就這樣吧,齊侯喂,你自個兒玩吧,寡人不伺候了。 就這樣,鄭文公從首止會盟中私自退出,到王城洛邑去領周惠王的賞賜去了。 這下徹底把齊桓公惹毛了。好你個鄭伯,看來,你這是皮癢到了腦進水,那就休怪寡人不客氣了。 公元前654年夏,齊桓公糾集了首止會盟的同盟國,即齊、宋、魯、曹、衛、陳等六國,組成聯軍討伐鄭國。 鄭文公滿滿地積聚著底氣,你齊侯果然來打寡人了啊。寡人不怕,寡人早就作了準備。 鄭文公的準備是兩手準備,一手是向天子周惠王報告。 周惠王也不食言,立即遣使赴晉國、楚國,要求兩國出兵救鄭。 另一手是集結鄭軍精銳於新密,憑新密城與聯軍對抗。 晉國國君晉獻公接到了周惠王的命令後,直接扔在一邊了。 晉國自己都忙不過來,哪管得了你天子和鄭國這點屁事? 晉國在忙什麼?晉國在忙著內訌。 剛剛,晉國滅了虢國、虞國這兩大姬姓公爵諸侯,國君晉獻公頓時膨脹起來了。 國君一旦膨脹,那是非常危險的。 晉國接下來就發生了內亂,具體就是指驪姬之亂。過程這裡不講了,反正一場殘酷的權力鬥爭下來,世子申生被迫自殺身死,兩位賢公子重耳、夷吾倉皇逃往各自封邑。 晉獻公此時正忙著組織晉軍討伐重耳和夷吾呢。 老爸討伐兒子,這場戲確實好看。 但對晉國人來講,尤其是對當事人來講,何等淒涼,何等悲哀! 晉國自己都亂成一團糟,中原的事,天子的事,就別來摻和了。 楚國呢? 楚國國君楚成王接到了周惠王的命令,他的反應是大喜過望。自從兩年前齊國組織八國聯軍討伐楚國以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楚成王其實一直憋著一口氣。 不管如何,那次雖然屈完閃亮登場於春秋舞臺,舌戰管仲、齊桓公,大大漲了楚國的臉。 但從實際上講,楚國是吃了點虧的。至少在春秋江湖是這樣的一個說法:楚國認了錯。 不穀有毛線個錯? 這個年頭,誰的拳頭硬,誰就一定對! 楚成王一直關注著齊桓公的動態,當然也時刻關注著中原的情況。 很快,楚成王發現了中原諸侯聯盟的裂痕,這道裂痕就在鄭國。 好嘛,你們內部有矛盾,那不穀就得配合這樣的矛盾。不在矛盾中獲取咱大楚的利益,那不穀就愧對列祖列宗了。 楚國立即使出大招,而且是兩大招。 第一招,出兵討伐弦國。 怎麼討伐弦國? 因為弦國討打! 說確切一點,弦國是躺槍挨的一刀,因為弦國是江國和黃國的盟國! 江國和黃國在兩年前居然投靠了齊國,根據召陵會盟的精神,如今的江國和黃國那是齊國的麾下、中原諸侯聯盟圈裡的兩個諸侯國,楚成王暫時不敢動。 但弦國不是。 於是,弦國倒了八輩子血黴了,在大楚麵前,弦國相當於一隻小灰鼠在黑貓警長麵前。 楚國滅弦之戰,沒什麼亮點,反正就是楚國令尹鬥子文率楚國大兵一到,長驅直入,兵臨城下,弦國根本沒辦法抵抗,弦國國君倉皇逃到了黃國。 弦國就這樣死了。 弦國死後,其後人便以國為氏,這便是中華姓氏弦姓淵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