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曲線交好楚國(1 / 1)

好了,魯國三桓之一的孟氏第二代宗主公孫敖,我們就講到這裡。   不過,我們這段時間隻講了公孫敖,已經將魯文公時代的魯國歷史,跨越了十來年了。   我們得將有關情況給交待一下,歷史年份就定在公元前619年吧。   公元前619年,魯國國君當然還是魯文公,公孫敖為了自己的愛情,飛蛾撲火般撲走了,其子仲孫穀雖繼承了公孫敖的一切。   但由於公孫敖在後期亂來,所以孟氏家族遭到了很大的打壓,暫時很多重特大事務就被叔氏和季氏給負責去了,但在地位上現在淪為三桓之末位。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時候,把魯國政壇上的幾大牛人排一排位的話,國君魯文公以下,依次是臧孫辰、公子遂、叔孫得臣、季孫行父、仲孫穀。   從這個架構上講,公室力量、賢大夫力量、三桓力量相對較為平衡。   但這個平衡很快會被打破,因為臧孫辰將於公元前617年去世,三桓勢力得到加強。   這些事,我們再過一段時間再講。   之所以要提這檔子事,是因為魯國在接下來的春秋舞臺上,慢慢地不再是魯國公室在主導著魯國,而是三桓勢力在主導。   三桓勢力是如何一步步把控魯國朝政的,這是我們這本書的一個脈絡,我們當然得不厭其煩予以詳細介紹。   我們先看看國際時局,然後再從中分析魯國此時應有的對外政策。   這段時期的國際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我們得講晉國,中原諸侯聯盟盟主,世界第一超級大國。   晉國自晉文公於公元前628年去世後,繼位的晉襄公就碰上了一大堆事。   先是與秦國的關係,兩國從姻親盟國變成了仇敵。   自公元前627年以來,兩國先後爆發了崤山之戰、彭衙之戰、王官之戰等一係列戰事,晉國終於牢牢地在西線樹立起一大強敵,秦國。   從此,晉國的強敵主要是三個,一是西方的秦國,二是南方的楚國,三是周邊的戎狄。   晉國的春秋歷史,有一個主線,就是與這三大強敵鬥爭的歷史。   秦國的強悍國君秦穆公於公元前621年去世了,秦康公即位。   這個魯國可以暫時不用多理會,因為離得太遠,不需要多顧及。   魯國需要顧及的是晉國和楚國。   晉國的事還沒完。   晉國與秦國結了仇,但總體保持著戰略優勢。   於是,晉國繼續打擊戎狄武裝。   公元前627年,晉國發動箕地之役,收拾了戎狄武裝其中的一支,白狄。   在箕地之役中,晉國中軍元帥先軫戰死。   本來,晉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軍元帥這個職位,直接由先軫之子先且居擔任,但先且居英年早逝。   終於,為了這個職位,晉國內部爆發了嚴重的權力鬥爭。   結果,功勛卓著的狐氏家族在權力鬥爭中落敗,晉國趙氏家族崛起,兩大世交家族成了權力鬥爭的對立麵。   隨著晉國內部的權力鬥爭的日益激化,晉國陽氏家族先淡出晉國政壇。   同時,晉文公時代狐偃、狐毛、趙衰、先軫、先且居等一大堆牛人相繼離世。   晉襄公不得不裁撤五軍為三軍,又回到了中軍、上軍、下軍這三軍編製。   這樣的軍事體製改革帶來兩個嚴重後果。   一是由於人事問題,圍繞著三軍六卿由誰來擔任這樣的問題,勢必引發新一輪的權力鬥爭。   這樣的權力鬥爭,一直是晉國最大的國內政治問題。   二是由於裁撤軍隊,給列國諸侯一個感覺:晉國開始衰弱了!   魯國當然不敢作多想,哪怕晉國隻有三軍,仍舊是強大得可怕。   但楚國呢?   楚國就覺得有必要抓住機會與晉國爭一爭雄了。   於是,公元前622年以來,楚國先後滅了六國、蓼國、江國等淮水一帶的諸侯,並收服了陳國、蔡國等國。   魯國,必須要重視了。   顯然,晉國不能明著得罪,楚國則不能明著交好。   既然不能明著交好,那就暗著交好。   如何暗著來呢?   對,那就是楚國眼下的小兄弟陳國。   魯國與陳國也就是在魯莊公時代才開始外交關係的,當時魯國接納了陳國內亂中逃亡的一位陳國公子。   後來,陳國還因此派出行人赴魯國聘問,從此兩國有了關係。   到了魯僖公時代,魯國執政上卿公子友就與陳國的交情非同一般,甚至打破了大夫無外交的慣例,與陳國公族大夫有著極好的交情。   這個交情的結果,到了現在季氏家族第三代的季孫行父了,仍舊在繼續著。   季孫行父當然得繼續交好陳國,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聯姻陳國。   當然,這個聯姻,是基於陳國是媯姓諸侯,魯國是姬姓諸侯,異姓可婚。   而且,不是國家層麵的聯姻,而是大夫層麵的聯姻。   但是,哪怕是這樣的聯姻,魯國必須小心再小心,生怕惹晉國生氣。   為了避免晉國猜忌,魯國想到了衛國。   衛國國君衛成公在晉國先君晉文公時代,衛晉兩國是你死我活的關係。   晉文公死後,衛成公才完全歸順了晉國,成為晉國的鐵桿盟友。   歷史上,衛國與陳國的關係是巴鐵般的關係,兩國可以說是同盟了幾百年。   尤其是中原列國諸侯以宋國為主導時,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宋、衛、陳、蔡這四國同盟也是牛哄哄的。   而魯國與衛國的關係是相當不錯,尤其是城濮大戰前,魯國還出兵幫助衛國抵抗晉國。   當時的國君仍舊是這個衛成公,衛成公當然也是記著魯國的好。   現在兩國都在晉國同盟圈內,關係自然是好的。   既然衛國與魯國關係不錯,且大家都在晉國同盟圈內,陳國是衛國的傳統盟友,雖現在歸順了楚國,但魯國去交好一下陳國,晉國應該不會有多大意見。   那就這樣吧,派人去陳國聘問。   但明著直接去聘問也有風險,那就將季孫行父欲赴陳國下聘禮的事結合起來吧。   具體就是由季孫行父明著去陳國娶老婆,帶便向陳國聘問!   就是這樣一套邏輯:   魯國欲向楚國示好,就通過交好楚國小兄弟陳國的形式來表現。為不敢得罪晉國,魯國以衛國為中間。   魯衛本是同盟,衛國為中間沒有問題,晉國也不會有意見。   為交好陳國,卻不敢明著聘問,於是想出了大夫聯姻的方式,順便聘問。   唉,魯國,真的不容易,辦點事,都得看晉國臉色。   而這樣的模式,魯國夾在晉楚兩強爭霸中,長期表演著。   這肯定是累的,但也許習慣了就好。   一句話,魯國的對外方針是:小心謹慎,兩不得罪!   這裡,季氏家族宗主季孫行父就此首次亮相魯國政壇。   接下來,他將在魯國政壇上頻頻亮相,成為魯國政壇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