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成公認為自己的思路是無比正確的,因為上次晉國在泌地之役中敗於楚國,並非晉國實力不行,而有客觀原因和意外因素: 一是楚國國君楚莊王確實是一個強悍的主,英明神武,文韜武略,且深諳中原禮儀,極具威儀,是位明主。 二是晉國內部將帥思想不統一,自己亂了才導致的失敗。 兩國真刀真槍乾起來,不見得晉國就一定會敗於楚國。 如今,你楚國雖然表麵上很風光無限的樣子,在中原一呼百應,但真正臣服你楚國的又有多少? 這一次,你楚國居然脅迫了許國和蔡國兩位國君北上,實在是太失禮了。 再說,如今你們楚國國君少年無知,大權被令尹公子嬰齊把持著,你們楚國肯定要內亂。 不用說魯成公是這樣想的,就連執政上卿季孫行父以及其他公卿大夫們都是這個心思。 甚至連那位無奈成為楚國人質的公弟衡,區區一介少年小夥子,也是堅信追隨晉國才是正道。 既然追隨晉國是正道,那去毛線楚國當人質? 這小夥子看來也是非常機敏的,楚軍班師回國,經過宋國時,公弟衡居然趁楚軍不備,偷偷跑回了魯國! 可惜的是,這位公弟衡畢竟太過年輕。他考慮問題隻有一思,沒有再思,當然不可能三思而後行。 他隻想著,魯國與楚國遲早是要交惡的,那自己作為人質留在楚國就是挨刀的份,所以要逃。 他沒想到的是,魯國與楚國至少要保持表麵上的盟友關係,而自己正是要為國家承擔這份責任的重要乾部。 如今公弟衡不顧國家利益,自己私逃回國,那會有好結果嗎? 魯國大司寇臧孫許就非常火大,公開發表言論,說公弟衡這小子沒有政治前途,沒有擔當精神,不堪重用。 於是,魯國的春秋歷史,便不再有了這位公弟衡的影子。 對整個春秋江湖甚至對魯國來說,公弟衡這樣的角色不提也罷,此時需要提的是晉國。 楚國在中原搞了這麼大一個陣仗,難道晉國就聽之任之了? 晉國自然有他的動作,隻是這個動作,不是直接與楚國針鋒相對。 晉國作為名義上的中原列國諸侯盟主,行事自然有成熟的一套。 兩個動作先擺下來了。 一個是交好周王室。 當然,對晉國來講,不需要過於交好,周王室所能倚重的,當然必須是晉國。 這次晉國與周王室之間的關係,就是一個獻捷活動。 所謂獻捷,就是指諸侯征伐戎狄蠻夷得勝回來,要將戰利品的一部分獻給天子的外交活動。 但晉國也是昏了頭,這一次居然獻的是齊捷。 所謂齊捷,就是晉國將鞍地之戰中得來的戰利品獻給周王室! 要知道,鞍地之戰的敵人是齊國啊,不是什麼蠻夷戎狄,你晉國這樣獻捷,幾個意思? 結果天子周定王很不高興,他不願接受這樣的獻捷! 周定王雖然不高興,但更擔心會因此而與晉國交惡。畢竟這些年來,三番五次向天子送禮的,也就晉國了。 晉國最近總是打勝仗,尤其是打了不少戎狄,每次都把戰利品送一份來。 周王室與晉國的關係也是一直交好的,總不能因為晉國違反了禮儀而駁晉國的麵子吧? 所以,史料記載,周定王在朝堂之上批評了晉國,但私下裡卻禮待晉國使臣,安排好吃好喝兼送禮,並囑咐天子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是的,作為大周王朝天子,周定王手頭已經沒幾塊地,沒幾個兵,也沒幾分威儀。 唯有一點薄薄的臉麵,靠著幾百年以來維持朝綱和君臣關係的禮儀製度在守著。 如果連禮儀都廢棄了,那列國諸侯都可以拋棄天子! 晉國頻繁與王室交往,就是給天下諸侯一個帶頭大哥的形象:什麼是真正的諸侯盟主? 必須尊王攘夷! 你們看看那個楚國,什麼東西,他何時恭敬地事奉過天子? 真正的諸侯聯盟盟主,不但要尊王,還要代表天子討伐不義。 對了,你楚國當然是不義的,但公開表示追隨楚國的,也是不義的。 既然不義,那就休怪我晉國要出兵討伐了。 但蜀地會盟,十幾個諸侯國參加了呢,你晉國都討伐? 不,我晉國隻打出頭鳥! 中原列國諸侯中,最搶眼的出頭鳥,就是鄭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那就討伐鄭國吧。 公元前588年周歷正月,晉國宣布討伐鄭國,並發出通知,要求魯國、宋國、衛國、曹國等四國參戰。 魯成公當然不敢怠慢,立即組建軍隊參與聯軍。 雖然,自己也剛剛參加過楚國主持的蜀地會盟,但在那次會盟上,魯成公表現得非常低調。 非但如此,剛從蜀地會盟回來,魯成公就派人偷偷向晉國匯報具體情況,再次表達了對晉國的忠心。 也許曹國、衛國也對楚國如此陽奉陰違的,所以在晉國心裡,你魯國、曹國還算是沒有違背斷道之盟精神,是鐵心追隨晉國。 那這次教訓鄭國,就一起來吧。 至於宋國,那是楚國的世仇。哪怕是曾經被楚國教訓得支離破碎,也是要將心凝成一塊追隨晉國的。 魯成公按晉國的要求出了兵。 但他萬萬沒想到,以超級大國晉國之威,再加上宋國、曹國和魯國,五國聯軍,殺氣騰騰討伐鄭國,但居然吃了一個大敗仗! 原來,鄭國見聯軍來犯,立即向楚國告急,並組織鄭軍頑強抵抗。 在魯成公的眼裡,鄭國麵對五國聯軍,肯定是退守都城新鄭,而聯軍則團團包圍新鄭,最多是固守待援。 一旦楚軍北上救鄭,那就是晉國與楚國這兩個大國的博弈,與魯國無乾。 一旦楚軍救援不及,那最後的結果是鄭國舉手投降。 但沒想到的是,麵對著的是晉國組織的晉、宋、魯、曹、衛五國聯軍,鄭國一邊分兵固守都城新鄭,一邊分兵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