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中原又亂了。 那楚國還在睡大覺麼? 楚國自楚莊王去世後,即位的楚共王尚是一介少年。 所以,除了當晉國在鞍地之戰中擊敗齊國,兵威有點起來時,楚共王率軍北上搞了一次大規模的蜀地會盟後,這些年基本在休息。 如今,楚共王已經成年,中原在你晉國的折騰下又亂了起來。 那還不北上混個水摸個魚? 楚軍北上了。出師的理由是鄭國居然背叛了楚國,那就教訓你鄭國! 晉國見楚軍北上了,當然不肯示弱,立即出主力救援鄭國。 晉國與楚國參加的世界大戰,難道又要爆發了? 不,沒有爆發。 因為無論是晉國,還是楚國,兩國都喜歡耀武揚威,但不願針鋒相對。 能避戰就避戰,最多是兩軍相持一段時期。然後,各自找個理由,撤兵回國。 這一次,兩軍也沒打起來。 但中原的亂局已經形成。原本對楚國最忠心的鄭國,歸順了晉國。 原本對晉國最忠心的宋國,此時的心意,已經歸到了楚國。 那魯國呢? 魯成公以及各公卿大夫本準備著如何在這場晉楚對決中站好隊選好邊,但世界大戰沒打起來。 因為最新的情報顯示,晉楚兩軍心照不宣地撤退了。 中原列國諸侯就這樣搞搞花架子,這讓一個東夷小國看不下去了。 誰?吳國! 是的,吳國來了,這是春秋第一次記錄吳國主動向中原進軍。 公元前584年春,吳軍北上侵犯郯國,迫使郯國向吳國投降。 魯國上下震動了。 吳國是什麼東西? 一個東夷小國而已,怎麼敢北向用兵討伐郯國? 要知道,郯國可是魯國的附庸,至少算是半個中原諸侯。 你吳國對郯國用兵,豈不是在侮辱魯國? 執政上卿季孫行父不由對晉國深表失望。 是啊,你晉老大作為中原諸侯聯盟盟主,當吳國這樣的東夷小國開始進犯中原時,就應該立即團結和帶領列國諸侯給予迎頭痛擊! 結果你晉老大非但對郯國被侵犯一事無動於衷,還為屁大一點事就教訓中原傳統老牌諸侯宋國。 這算什麼中原諸侯聯盟盟主? 季孫行父當然也知道,吳國之所以敢如此猖獗,其中一個原因正是晉國對吳國采取了綏靖政策。 晉國對吳國予以安撫,甚至給予直接的軍事和技術支持,目的就是在楚國東邊,扶持一個能夠牽製楚國的軍事強國。 有了晉國的支持,吳國不抖起來才怪哩。 從此,春秋江湖,就多了吳國這一號人物,而且是強悍至極的人物。 這是魯國人所擔憂的,也是晉國人所沒料到的,更是楚國人的惡夢! 魯國人開始對晉國寒心了,而讓全體魯國人更加寒心的事又來了。 公元前583年春,魯成公本想著準備帶母親穆贏去哪裡踏個春,誰料晉國來使了。 晉國使者是卿大夫韓穿,他帶來了晉景公的指示:要求魯國無條件、立即將汶陽之田還給齊國! 啊? 想當年,鞍地之戰,齊國大敗,這才有了齊國將此前從魯國奪走的汶陽之田還給了魯國。 但這才過去了幾年? 你晉國居然要求魯國將汶陽之田再次給齊國? 這是哪門子道理? 晉國人不是跟你講道理的。晉國的道理,永遠隻有一個符合晉國利益的道理。 相比魯國,齊國是大國是強國,如果能夠安撫住齊國,那就可以實現晉國對楚國三麵重圍的態勢。 三麵重圍,即北部的晉國本國,東邊的齊國,以及東南的吳國! 安撫齊國,要遠比魯國的忠心重要得多! 為了壓製楚國,晉國甚至不惜改變尊王攘夷的戰略,扶持東夷吳國。 你魯國算幾根蔥? 魯國執政上卿季孫行父當場就表示了怨氣,他對韓穿道: “貴國樹立道義而成為諸侯的盟主,諸侯感懷恩德並且畏懼討伐,這才不敢有貳心。 想當年,貴國認為汶陽之田是敝國的舊地,所以才會對齊國用兵,讓齊國把它歸還給敝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可是,如今卻用相反的命令,讓敝國將汶陽之田重新還給齊國! 依照信用推行道義,基於道義發布命令,這是敝國期望並且感懷的。 如果貴國沒有信用,那道義就無法梳理,貴國要靠什麼來匯集四方諸侯之心呢? 貴國在七年之內,對敝國可謂是一與一奪,此等信義,讓天下諸侯如何真心歸附? 貴國作為盟主,應該依德而行。如今卻前後不一,如何能長期得到諸侯的支持呢?” 韓穿在內心鄙視了一把季孫行父,然後將肩一聳,雙手一攤,走了。 魯國又有什麼辦法? 上至魯成公,下至季氏家族的普通族人,都滿懷憤懣,最後無奈將汶陽之田割讓給齊國。 為何說是下至季氏家族的普通族人? 因為汶陽之田一直以來就是季氏家族的田產。 想當年,季氏家族宗主公子友率軍大敗莒軍,立下大功。當時魯國先君魯僖公就將汶陽之田封給季氏家族作為采邑。 但後來,齊國不斷進犯,汶陽之田就被齊國侵占。 到了魯成公時,由於齊軍鞍地之戰失敗,汶陽之田在晉國的主持下回歸了魯國,當然也就回歸了季氏家族。 現在,又是晉國的主張,汶陽之田歸了齊國。 季氏家族失去了一大塊肥地,全族上下,誰會甘心? 但是,誰也沒有辦法。 隻是,作為魯國執政上卿,季孫行父開始考慮是否要跟著晉國混下去了。 相比之下,看來還是楚國比較講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