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鄢陵之戰一(1 / 1)

讓魯國嘆服的是,晉國的對楚一戰,絕對不是愣頭青一樣的直接出兵跟楚國乾。   晉國需要作進一步的準備,這個準備,就是公開將吳國拉進自己的圈子。   公元前576年周歷11月,晉國組織了中原列國諸侯會議,與吳國一起商議如何對楚國來一場外科手術式的打擊。   魯成公這次不用辛勞了,代表魯國參會的,是叔孫僑如。   因為這次會議,並非是國際盟會,而隻是一個初步磋商。   但就這樣一個初步磋商,讓楚國高度緊張起來。   讓楚國高度緊張的除了吳國終於加入了晉國同盟圈,關鍵是這次會議的地點,居然選擇到了鐘離。   鐘離,原本一個淮水流域的贏姓小國,相傳是伯益後人所建。   隨著楚國崛起,鐘離歸附楚國,是楚國的附庸國。   鐘離地處徐國與吳國之間,這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因為後來,這裡出了一位叫朱元璋的大明開國皇帝。   正是這位姓朱的皇帝,將鐘離改名為鳳陽。   這個就不多扯了,反正對楚國來說,一幫家夥聚在一起商量著對付自己,居然把會議地點放到了自己家裡!   楚國掂了掂自己的斤量,突然發現自從傳統盟友秦國被打殘後,自己基本沒了盟友。   而且,那個春秋新貴吳國的實力越來越可怕。如果這個時候楚國再繼續對中原用兵,那可能會遭到重大打擊。   難道就任由不利於己的態勢繼續發展下去?   當然不可以。   那除了發動戰爭,還有什麼辦法?   辦法是有的,那便是拉攏中原諸侯。   中原諸侯中,除晉國外,戰鬥力最強的,無疑是鄭國和齊國。   但齊國不好控製,一方麵離楚國遠,另一方麵齊國本身也想著稱霸江湖。   那就是鄭國了!   楚國行動了,但楚國這一次沒有動用武力,而是破天荒采取了懷柔政策:   一是借許國向楚國救助之際,幫助許國遷國至楚國內地,徹底解決鄭國與許國的歷史遺留問題。   這就變相承認鄭國占有許國的許田為合法行為。   二是以屬於楚國的汝陰之地,換鄭國對楚國的歸順。   汝陰之地,即汝水以北的土地。鄭國得此好處,立即表示背叛晉國,全麵歸順楚國。   楚國大喜,立即命令鄭國全麵進攻宋國。   在楚國看來,正是這個宋國,忽悠了楚國,誘使楚國與晉國達成弭兵會盟,結果讓楚國利益得到了極大的損害,讓晉國獲得了巨大利益。   鄭國與宋國本就是世仇。此時得到楚國大力支持,立即發兵進攻宋國。   宋國哪曾想到,鄭國居然也背棄了弭兵會盟盟約,悍然向自己開炮?   公元前575年夏,鄭國大舉進攻宋國,宋國慘敗。   史料記載,全軍覆沒,統帥被俘。   曾經在弭兵會盟盟約上簽過字的衛國見鄭國居然背棄盟約,勃然大怒,立即發兵討伐鄭國,並向晉國請求狠狠教訓鄭國。   晉國見弭兵會盟盟約已經完全成了一張空紙,再加上已經作足了準備。   此時更有鄭國挑頭鬧事,立即出動主力部隊,浩浩蕩蕩向鄭國開進。   楚國見晉軍出動,哪還坐得住?   楚共王親率三軍立即北上。   公元前575年6月,晉、楚兩軍在鄭國的鄢陵相遇。   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當時在鄭國境內。   這是晉楚主力部隊的第三次正麵交鋒。第一次,城濮大戰,晉勝楚敗。第二次,邲地之戰,楚勝晉敗。   這是第三次,三局定勝負,誰勝誰就是老大。   魯成公看得心驚肉跳,他知道魯國必須考慮一個站隊問題。   魯成公主持召開了重特大事件醞釀會議。   會上,仲孫蔑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晉軍必勝,楚軍必敗,魯國必須全力支持晉國。   仲孫蔑的理由有三個:   一是此時的晉國是在得到了除鄭國、陳國、蔡國、許國以外的幾乎全部中原諸侯的支持!   相比之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楚國的盟友有戰鬥力的隻有一個鄭國,陳國、蔡國、許國是完全忽略不計的。   二是晉國已經完成了西線的安定,可以將主力悉數投向對楚之戰。   而楚國,則還要麵臨來自東線吳國的襲擾。   一旦晉楚兩軍進入膠著狀態,吳國這個生力軍從楚國東線向楚國發起進攻,楚國將應接不暇,自亂陣腳。   三是從軍事情報上分析,此次晉軍出兵鄭國,從國君到各路帥佐思想高度統一。   晉國四軍,留守一軍和一位卿大夫以備不測,三軍六帥佐悉數出動。   另外,晉國還派出了幾位重量級的卿和大夫積極進行外交活動,以動員更多的中原諸侯參戰。   正說著,晉國大夫欒黶到訪,帶來的命令,就是要求魯國參加晉國對楚國的戰事。   仲孫蔑已經為魯國作出了站邊選隊,與欒黶帶來的晉國命令相符合。   那就出兵吧,幫助晉國打楚國。   當然,魯成公此次帶的魯軍並不多。   其實晉國也沒提關於魯軍數量上的要求,晉國隻需要一個外交上對楚國的壓倒性優勢即可。   魯成公當然也不想帶更多的軍隊,雖然此時魯國已經作出了站邊選隊,但他根據季孫行父的意見,認為小心駛得萬年船,不能徹底得罪楚國。   一旦戰場形勢風雲突變,萬一楚軍戰勝,那自己也有理由避免楚國的過度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