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1個自知之明的女人(1 / 1)

看來,穆薑就此隻能在哀怨中渡過餘生了。   魯國的史料,最後也無非記錄一下某年某月某日,太後穆薑薨之類的文字。   是的,穆薑確實過得很淒涼,尤其是在後來魯成公去世後,當時即位的魯襄公年幼,大權全部被三桓掌控。   季氏和孟氏對穆薑當然不可能有好臉色,他們奪走了穆薑的一切。   當然,這也是穆薑自作自受。   她也不在乎,老娘反正什麼都沒了,光腳的還怕你們穿鞋的?你們還想怎麼著?   穆薑認為,自己已經放棄了一切,此生再無追求,隨便吧。   但穆薑還是有兩樣東西的,其中一樣便是自己的寢宮。   魯成公去世後,年僅三歲的魯襄公即位,那魯成公的夫人齊薑就成了太後,穆薑就成了太上太後。   按理穆薑住的太後寢宮可以仍舊由穆薑使用,兒媳婦齊薑成了太後,另外給她一處太後寢宮即可。   但三桓不會讓穆薑有好日子過,這是太後寢宮,你這老太婆已經不是太後了,搬家吧。   就這樣,穆薑被迫搬到了原世子的東宮。   太後寢宮與東宮的待遇當然不一樣,穆薑當然隻能任人宰割。   不過,既然搬家了,那就占個卜,看看自己的時運到底會如何。   占卜的結果相當不錯,絕對的是一個上上之卦,用當時的話講,就是“隨”卦。   當時負責占卜的史官對穆薑非常同情,見此卦象,非常高興。   他對穆薑道:“稟太後,這是上上之卦,大吉大利。”   根據當時流行的周易解釋:隨,即元亨利貞,無咎。   根據史官的解釋,元亨就是大通、非常順利的意思。利貞就是有利於正直而堅定的人。   隨卦對正直且意誌堅定的人來說,就是元亨,大吉大利,一切順遂。   結果當然是無咎,即沒有禍患。   誰知穆薑卻淡淡一笑,道:“太史勿用安慰哀家了,哀家在齊國時也是學過周易的。   周易之卦詞,不能斷章取義,每個字都有其特殊的意義,而且都要與人的行為相對應的。   元乃首,唯能體恤人心才能立於人上。   亨乃享,唯有品德高尚才有資格協調禮儀,主持嘉賓之享。   利乃道,言行舉止唯有利於天地萬物,才能調和道義。   貞乃本,本體堅強才能夠成事。   但哀家呢?   懷不仁之心參與動亂,非元也。德行有缺禍亂國家,非亨也。違反天道致自取其辱,非利也。身為國母不能母儀天下,非貞也。   唯那些有元亨利貞這四德的人,得了這樣的隨卦,才真正不會有災禍。   可哀家雖不為人所道,但自知之明還是有的。哀家四德無一,絕對不可能應隨卦而免除災禍。   謝謝太史的好意,哀家自作自受,自然得為此前惡行承受報應。”   史料記載,穆薑自搬入東宮後,再也不露麵見人,最後老死於東宮。   此時的三桓,掌握著整個魯國的權勢,當然也不會在意被廢棄並打入冷宮的穆薑。   以前魯成公在世時,還算是有點顧及魯成公的孝道臉麵,當魯成公去世、年僅三歲的魯襄公即位後,穆薑的日子之艱難,自然可想而知。   當然,這都是魯成公去世以後的事了。   魯成公去世後不久,到了公元前571年,魯國太後、先君魯成公夫人齊薑去世。   由於當時齊薑嫁給魯成公僅僅六年,所生的孩子也僅僅三歲,按照當時女子十五歲及笄可嫁的禮製,誰會想到這位才二十歲出頭的齊薑太後居然去世了?   這事把魯國人頓時搞懵了,不管如何,得辦理國喪吧。   魯國最精通這方麵的禮儀了,但偏偏遇到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情況。   什麼意思?   原來,齊薑死得突然,魯國根本沒有為齊薑準備棺木!   要知道,齊薑的身份是魯國太後,前君夫人。這個級別的棺木,當然不可能用普通的木板拚一下就可以用的。   怎麼辦?   諸侯五月而葬,齊薑當然也可以享受這個標準,那完全可以用這幾個月的時間,為齊薑製作一口棺木即可。   但季孫行父、仲孫蔑等人商議了一下,算了,不麻煩了,直接找現成的符合太後標準的棺木及陪葬用品。   現成的,符合太後標準的棺木及陪葬用品,唯一的就是穆薑為自己準備的一口高檔楸木棺,還有穆薑請能工巧匠精心為自己製作的一把將來用於陪葬的頌琴。   穆薑眼睜睜看著季孫行父等人將自己的棺木和頌琴給搶走,長嘆一聲,想起自己確實也算是惡有惡報了。   畢竟,自己一開始與季孫行父之間,還是曾經互相欣賞互相贊美過的。   如果不是自己對季孫行父和仲孫蔑這兩人過分到了要殺掉他們的地步,象季孫行父這樣謹慎一生的人,怎麼可能會對自己如此報復?   想起當年,自己的女兒出嫁後,正是季孫行父替自己出使了一趟宋國,向自己匯報了女兒在宋國的情況。   當時,季孫行父賦詩《韓奕》,自己也賦詩《綠衣》以示感謝並拜謝季孫行父。   說到穆薑的女兒,這裡我們提一提。   穆薑的女兒,即魯成公的姐姐,因嫁給了宋國國君宋共公,史稱宋共姬。   宋共姬也是早早就守了寡,甚至比她母親穆薑守寡時還要年輕得多,二十來歲。   但宋共姬甘願忍受寂寞為死去的丈夫守節,受到了宋國人民的贊美與愛戴。   公元前543年有一天,宋宮發生火災,濃煙滾滾,很快就將燒到宋共姬的寢宮。   宮內眾人驚慌失措,紛紛逃命。唯有宋共姬內心雖然焦急,但仍舊呆在房間內不逃命。   此時火勢並未直接燒到宋共姬的寢宮,宋共姬完全可以輕鬆逃命。   見宋共姬穩坐泰山的樣子,左右非常著急,勸她快逃。   宋共姬搖搖頭,道:“婦人之義,傅母不在,宵不下堂。”   她的意思是,一個女人需要堅守的最基本的道義,就是當傅母不在身邊時,夜晚絕對不能出房。   傅母,不是指現代意義上的師母娘,而是古時負責輔導、保育貴族子女的老年婦人。   正巧,那一天,宋共姬的傅母有事請假出宮去了。   傅母肯定一時回不來,而火勢卻已經迫近宋共姬的寢宮了。   左右再次催促,宋共姬仍舊是那一句話:“婦人之義,傅母不在,宵不下堂。火勢雖迫,豈可廢義?”   宋共姬堅持認為,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自己作為女人,而且是全宋國權位最高的女人,必須堅守女人的道義。   此時火勢雖大,但不能因此而失去作為女人的基本道義。   就這樣,宋共姬最後被活活燒死於寢宮,至死未踏出房門一步。   無語吧?   至少筆者是相當無語。   更無語的是,宋共姬此舉,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恪守婦道的典範,古代貞潔烈女的代表。   劉向在《列女傳》中稱贊宋共姬:“守禮一意,春秋賢之”。   左丘明在《春秋左氏傳》中稱贊宋共姬:“婦道盡矣”。   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裡就此事也做了詳細介紹。   有時,那些禮製,那些規定,其實是害人命的玩意兒。   宋共姬因為恪守周禮和商禮而喪了命,堂堂一國太後因此而死,那相關人員如宋共姬的侍女宦官們,尤其是那位傅母,其下場如何,應可想而知。   如此說來,宋共姬豈不是為了自己的一個虛名,而害死了更多的人?   好了,這都是三十多年以後的事了,我們隻是在講魯國太後穆薑的故事時,將相關人物一並介紹了而已。   最後要提一提的是,穆薑的歷史評價是能言善辨,聰慧過人,被西漢劉向納入《列女傳》中的孽嬖型女人。   再見了穆薑,一個能興風作浪的女人,一個被愛情沖昏了頭腦的女人。   但,也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女人。   不管如何,能夠在魯國的春秋舞臺中亮一把,也不辱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