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晉國對魯國確實是很關照,晉國國君晉悼公甚至還關心起魯襄公的個人問題來。 魯襄公的個人問題,當然是娶妻生子的問題,以及親政的問題。 但這個問題有個前提,那就是魯襄公要發育到相當的年齡階段才行。這個年齡階段,不是指到了幾歲,而是指到了行冠禮的年齡。 好吧,我們就講點枯燥的冠禮知識吧。 冠禮,是古時男子的成人禮,女子的成人禮叫笄禮。 冠禮和笄禮作為人的成人之禮,是古時“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禮中的嘉禮。 禮儀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文化。 冠禮,被視為一個男子成人後,第一次踐行華夏禮儀,從此將按華夏禮儀為人處世。 講得直白一點,一個男子成年的標誌,就是行冠禮。 行了冠禮,方可以娶妻生子,以真正的成年人形象生活,參加所在部落、氏族、國家的各項正式活動。 有人要問,一個男子隨著年齡的自然增長,自然也就成年了,搞什麼冠禮? 是的,這沒有錯。 但是,在古時,如果一個男子沒有經過冠禮這道程序,意味著他雖然在生理上成年了,但得不到承認。 禮儀,本來就講一個儀式感。不是說你有成年的能力了便是成年人了,必須得到承認。 得到誰的承認呢? 長輩。 所以,古時對長輩是真正尊重的,長輩的這個權力很大。 沒有長輩的認可,你小子成年能力再強,也不把你當成年人。 不把你當成年人的後果是嚴重的,你不得娶妻生子,不得參加各項正式的社會活動。 所以,有一句話叫“行冠禮,束簪辮,黃發總角,將逝長河。知禮儀,懂感恩,將立於世,將載於人”。 這是對極其普通的人講的,那對於諸侯卿大夫級別的人來講,這個簡直是太重要了。 諸侯和卿大夫的爵位,往往是繼承來的。 我們在講春秋故事,總說治國理政、帶兵打仗、朝見聘問、參與盟會等事。如果這個諸侯或者卿大夫,沒有行過冠禮,是不能參加的。 哪怕是象魯襄公自娃娃開始,便被史料記載了參加了這個會盟,參加了那次戰役,訪問了哪個國家,其實都是由卿大夫在主導的。 魯襄公隻是一個形式,一個代表,一個傀儡而已。 那一個人就需要一個確定的年齡來行冠禮,這個年齡,根據規定男子為二十歲,女子為十五歲。 這又有麻煩了,因為春秋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主導者往往是諸侯國君。 但當這些諸侯國君掀起驚天春秋風雲時,哪裡有二十歲? 周文王,居然十三歲就生了兒子伯邑考。 還有如今橫刀立馬於春秋江湖的超級大國實際掌舵者晉悼公,十四歲就當了國君,並牢牢把控了晉國政權。 更不要說晉悼公自即位以來,讓晉國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都給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之感。 難道,他也隻是一個形式,一個代表,一個傀儡而已? 當然不是。 因為周禮對於男子行冠禮的年齡規定,視該男子的社會地位而不同。 根據周禮,男子確實是二十歲行冠禮的。但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允許提早行禮。 據說周文王十二歲就行了冠禮,所以他可以在十二歲就娶妻,十三歲就生了兒子。 周成王十五歲就行了冠禮,行冠禮後,周公旦就交出了攝政權,歸政於成王。 看來,這個年齡絕對不是固定的,而是因人而異的。 於是,周禮就規定,如果是天子或者諸侯,那十二歲就可以行冠禮了。 當然,並非是所有的諸侯都遵守了這個規定,典型的後來的秦國國君贏政,即最終統一天下的秦始皇,居然是二十二歲才行冠禮。 這個真的是屬於特殊情況了,因為秦王贏政其實是十三歲就登基了,按理他完全可以親政了。 但由於秦國激烈的內部權力鬥爭,秦王贏政整整被壓製了將近十年才親政。 這些事,我們這裡不講了。 那魯襄公如今幾歲了? 公元前564年12月,魯國執政上卿季孫宿陪同魯襄公參加了由晉悼公親自組織的伐鄭之役,降服了鄭國後,聯軍就要解散。 在所有參與這次中原諸侯聯軍行動的諸侯中,魯國對晉國是最最恭敬的,魯襄公帶著魯國卿大夫予以送行,直到黃河邊。 這讓晉悼公非常感動,他專門請魯國君臣吃了一餐飯。 在飯局上,晉悼公看著那位少年魯襄公對自己唯唯諾諾的樣子,想起自己十四歲就親政,而魯襄公卻大事小事都由魯國的卿大夫在打理,微微嘆了口氣,就問起了魯襄公的年齡。 當晉悼公知道魯襄公今年已滿十二歲時,晉悼公就對季孫宿道: “依禮,貴君侯已經成人了,你們作為國君身邊的卿大夫,怎麼還不給貴君侯行冠禮呢?” 晉悼公講這話時,語氣有點重。誰都能夠聽出來,晉悼公是希望魯襄公早日親政。 這位文韜武略的中原諸侯聯盟盟主很清楚,這些年來,魯國由於國君年幼,國政大權悉數被卿大夫把持,整個魯國公室虛弱得不行,這也是為何魯國連敗於邾國、莒國,保護不了鄫國之故。 季孫宿當場表態,魯國將立即執行晉侯命令,第一時間為國君行冠禮。 為了體現魯國高效的執行力,魯國居然就近赴衛國都城帝丘,向衛國人借了鐘磬等一應用具,在衛國先君衛成公的祭廟完成了魯襄公的成人之禮,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冠禮。 可以相信,魯襄公可能是春秋史上第一位居然是在外國舉辦成人禮的國君。 很顯然,晉悼公對魯國三桓勢力基本架空魯襄公的現狀極不滿意。 他幾乎是以命令的形式,要求魯襄公盡快親政,迅速收攏魯國公室權力。 唯有公室力量足夠強大,才可以保持整個國家的力量集中統一,在地區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這是晉悼公的命令,也是他的忠告,他用自己少年即位,牢牢把控晉國政權,使晉國公室勢力達到當年晉獻公、晉文公、晉襄公時期。 這才使以晉國的卿大夫勢力們不敢亂來,保證了國家的強盛和意誌的統一,使晉國霸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魯國,本就是大周王朝的宗邦諸侯,是晉國的同姓兄弟之國,唯有魯國日益強大起來,才能真正牽製對晉國口服心不服的齊國。 這想必就是晉悼公真正的用意。 公元前564年,年方十二歲的魯襄公在衛國行了冠禮,從此算是親政了。 但他真的親政了麼? 我們隻能是嘿嘿嘿,因為自古至今,要出現一個象周文王、晉悼公這樣英明神武的少年國君,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 魯襄公注定不是晉悼公那樣的人物,春秋伴隨著魯國繼續走下去,也注定不可能真正實現由國君為代表的魯國公室真正收攏權力的那一天。 誰也救不了魯國公室,包括晉悼公。 因為此時的晉悼公,全部心思都用到了對付楚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