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魯襄公還剩下什麼? 隻剩下魯國公室直轄的一點點土地。 這就相當於大周王朝,本來,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但隨著不斷分封,最後周天子隻剩下京畿一丟丟地盤,其餘的都是各諸侯國了。 以前,大周王朝天子手頭還有什麼天子八師、成周六師、虎賁軍等等,現在天子手頭還有幾個兵? 天下軍隊,哪裡是屬於天子的,都屬於各諸侯國的。 甚至在天子王城,這些兵也都歸屬於各大家族。 講穿了,季孫宿提出的這次建三軍並三分軍的軍製改革,是一次徹徹底底的對魯國公室的掠奪。 從此,整個魯國就剩下公室、季氏、叔氏、孟氏這四股勢力。 其中魯國公室因為還有一點土地,故還剩下一點點基於土地的軍隊。 但這個軍隊數量非常少,最多也隻能擔負起宮城禁衛的任務。 叔孫豹敢同意嗎? 當然不敢! 畢竟,三大家族趁著國君年少,居然對國君開展掃蕩式的搶劫?! 這讓史書怎麼記錄? 叔孫豹顯然堅決貫徹著先執政上卿季孫行父的執政理念,主要是兩大理念,一是忠君愛國,二是三桓團結。 叔孫豹自己更是以知書達禮著稱,被世人譽為賢人。 但魯國勢力最強大的季氏家族此時公然拋出三分公室的計劃,這讓叔孫豹左右為難了。 答應季孫宿,則意味著國君被奪走的利益太多太多了,這哪是忠君愛國? 不答應季孫宿,則意味著自己的叔氏家族與季氏家族起了矛盾。 還不知道孟氏家族的意思哩,反正三桓想要團結,那是不可能了。 “這事太重大了,我們還是讓孟孫一起商量著辦吧。”叔孫豹實在沒辦法,就提出召開三大家族會議。 到時大不了就投票表決,他相信仲孫蔑定然不可能答應。 是的,我們不要以為魯國三桓一定是害人精。其實魯國三桓自誕生以來,處處表現著對國家和國君的忠誠。 隻是隨著春秋歷史的演進,時代在變化,權力中心在發生變化。 大周王朝,權力中心原本是周王室,現在成了諸侯聯盟盟主。 列國諸侯,原本以公室為權力中心,現在成了各卿大夫家族。 天子也好,列國諸侯也好,所謂的一把手發出的聲音越來越弱,魯國勢必被卷入這樣的歷史變化漩渦中。 但直到此時,魯國的三桓勢力,除了季氏家族開始對魯國公室露出了一些猙獰目光外,孟氏家族和叔氏家族仍然在考慮著國君和國家! 而在季孫宿之前,他的父親季孫行父,更是沒有要消弱國君實力的主觀意思。 隻是一些因時局發生變化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在客觀上起到了消弱公室的作用。 如初稅畝製度,將公田和私田完全給整合了,實際上就是將原本屬於魯國公室的公田味給沖淡了。 仲孫蔑來了。 他了解了情況後當然也大吃一驚,但魯國的軍製改革也確實是勢在必行。 三大家族經過充分醞釀,最後達成了一致意見:基本同意季孫宿的軍製改革計劃,但三大家族根據自身情況因地製宜實施。 什麼是三大家族根據自身情況因地製宜實施? 三大家族,季氏家族實力非凡,他養得起整整一支軍隊,所以季氏家族最後是得到一軍,並得到基於一軍的士大夫和國人,包括他們的土地,即全部成為季氏家族家臣。 叔氏家族得到一軍,但實力有限,養不起那麼多人,所以隻要求基於這一軍的年輕人成為叔氏家族的家臣。 用當時的話講,就是軍中的士大夫和國人,父親和哥哥,仍舊從屬於國君。但兒子和其他兄弟,從屬於叔氏家族,即得到了二分之一家臣。 三大家族中,孟氏家族的實力最次,最後孟氏家族得到一軍。 但軍中士大夫和國人成為孟氏家族家臣的,僅是叔氏家族的一半,即四分之一的家臣。 這裡,如果我們將魯國如今三軍的士大夫和國人,分成十二份,那季氏家族得到了四份,叔氏家族得到了兩份,孟氏家族得到了一份,加起來是七份。 剩下的五份仍舊屬於魯國公室所有,即魯襄公所有。 要知道,士大夫和國人從屬於誰,他們的土地當然也從屬於誰,基於土地的利益,當然是賦稅和勞役。 也就是說,此時的三桓的實力,整體加起來,占了整個國家的十二分之七,國君占十二分之五。 從這個意義上講,三桓的整體實力,超過了國君。 但這是三大家族一廂情願之事,要真正實現這樣的改革措施,還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如何讓士大夫和國人甘願成為自己的家臣問題。 這個季孫宿早有對策,具體方法就是利誘。 如何利誘法? 季孫宿對凡是願意成為季氏家臣的,一律免除賦稅以及其他原本要向國君提供的一切義務。 對凡是不願意的,那就收雙倍的賦稅,同時還要承擔原本向國君承擔的一切義務。 這樣的好政策,誰不投靠季氏誰傻! 叔氏和孟氏當然也照搬了季氏的這個政策。 二是叔氏和孟氏如何實現一半或四分之一的士大夫成為自己的家臣問題。 這個對季氏家族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季氏的政策讓所有人都願意成為季氏家臣了。 但對於叔氏和孟氏,他們必須確定誰成為家臣。 對成為家臣的一律免除賦稅,對不是家臣的,將賦稅和相關義務都上繳給兩大家族,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然後由兩大家族交給國君。 所以,從操作層麵上講,這不難解決。 但這樣一來,三大家族雖然得到了人才和土地,但付出那麼多,貌似沒有任何好處啊? 不,好處在後頭! 因為隻要有足夠的權力,就會有足夠的利益。 季氏原本就勢力龐大,在自己的封邑裡照樣收著賦稅,多承擔的那部分,無非是原本屬於國君的。 但這樣一來,國君的勢力受到極大限製,隻要三家團結,那三家就可以不斷得到新的土地。 如吞並某個附庸國,滅了某個東夷部落,在參與聯軍作戰中分得某塊土地,甚至兼並國內土地等,都可以由三桓說了算! 這便是魯國歷史上的三分公室事件,魯國的史料記錄為“魯作三軍”。 三分公室後,貌似魯國公室的實力還是強悍的,至少還占了將近一半。 但誰都知道,隻要你公室還有實力在,那就會不斷得到消弱。 這裡的關鍵因素是三桓必須團結! 正因為如此,一向忠君愛國的仲孫蔑和叔孫豹雖內心不敢,但事實上不得已而為。 在季孫宿提出這樣明顯消弱國君權力的軍改方案後,仲孫蔑和叔孫豹選擇了妥協。 由於季氏家族大包大攬,承擔的義務最重,但得到的利益最大,使原本就最為強大的季氏家族更加強大。 為了確保今後不受季氏家族打壓,叔孫豹和仲孫蔑與季孫宿搞了一個盟誓,搞一通大家一定要精誠團結,無論如何都不容許互相打壓,否則就不得好死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