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晉國插手魯莒沖突(1 / 1)

稀裡糊塗被抓,又稀裡糊塗被放,晉國這地是人呆的地方嗎?   魯昭公窩著火,他一刻也不想呆在晉國了,立即動身回魯國。   當然,回到魯國後,魯昭公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按理,魯昭公應該高興才對,畢竟自己這一趟出國,自己的魯國憑空就多了兩座城邑。   但魯昭公根本高興不起來,因為魯國根本不是魯昭公的魯國。   那個什麼莒國大夫牟夷,說是來投靠魯國的,還獻了牟婁、防茲兩座城邑,但自己一個子兒都沒得到,全是屬於三桓的!   寡人在晉國受罪受累,你們卻在國內興高采烈。   魯昭公心頭的火很大。   但這火根本沒辦法發出來,倒是莒國的戰火燒向了魯國。   原來,莒國自認為已經向晉國告了魯國的狀,得到了晉國的支持,不久後晉國肯定出兵討伐魯國。   哼,這下,你們魯國佬也肯定心慌慌的了吧?說不定就在研究歸還這幾處城邑之事。   那還不快點將城邑要回來?   莒國派出了軍隊接收牟婁、防茲兩座城邑,但魯國能給麼?   你莒國佬居然還派軍隊前來要回城邑,做你的青天白日夢吧。   公元前537年7月14日,季孫宿命令卿大夫子叔弓率軍進攻前來接收城邑的莒軍。   子叔弓將魯軍部署在蚡泉,以逸待勞。   蚡泉,又作賁泉、盆泉,據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古泉,在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雙堠鎮盆泉村。   莒軍來了,這是一支前來接收城邑的部隊,自以為這種差使很順利,誰料卻是一個與閻王爺見麵的差使。   史料記載,子叔弓根本不和莒國人囉嗦,完全不講什麼戰禮,見莒軍部隊過來,直接率軍向莒國接收部隊發起了沖鋒,一舉將毫無防備的莒軍擊潰!   可憐的莒國,這次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此時的莒國被內亂給打擊得極其虛弱,哪還敢報復?   那就等晉國出兵去教訓魯國吧。   但莒國忘了一點,晉國是當時春秋大忽悠派,為了晉國的利益,今天這樣說,明天就可能會那樣說。   你莒國與魯國的這點矛盾,晉國會替你出兵?   在晉國眼裡,比起莒國,魯國重要得多。   魯國這邊呢?   魯昭公自然不必多關心,真正提著心吊著膽的是季孫宿。   畢竟,從晉國那裡傳來的情報,晉侯對魯國攻占和受賄得到莒國三座城邑非常不滿,已經放出風來,準備討伐魯國。   那季孫宿能怎麼辦?   三個措施:一是築城修建城防工事,同時加強軍隊訓練,以應付晉國前來討伐。   二是趕緊在春秋江湖展現魯國的文明禮儀形象。   正好這段時間有幾件魯國可以參與的國際事件,如公元前536年正月,杞國國君杞文公去世,季孫宿趕緊派出大夫級別的行人前去杞國吊唁。   另外,秦國國君秦景公下葬,季孫宿又趕緊派出大夫前往秦國,參加秦景公的葬禮。   魯國在列國諸侯麵前展示著符合禮數的外交形象,當然也在多種場合宣傳魯國占領莒國的鄆邑、接收莒國大夫送來的城邑是完全合禮合規的。   還有一個措施,那就是巴望著春秋江湖發生些能抓住晉國眼球的事。   魯國的巴望還真有用。   公元前537年冬,楚國聯合蔡國、陳國、許國、頓國、沈國、徐國、越國以及一大幫東夷小國討伐吳國。   楚國的事,當然是晉國最關心的事。   雖然現在是弭兵時期,但那是中原列國諸侯們的弭兵,吳國並未參與進來,所以楚國隻要有機會就要打擊吳國。   晉國當然希望楚國吃個敗仗,所以魯國莒國這點矛盾晉國根本不放在心上,因為楚國果然打了敗仗。   吳國不是好惹的。這場仗,我們這裡不詳述了,反正結果就是楚國好不容易組織了大規模的聯軍討伐小小的吳國,結果在鵲岸這個地方被吳軍突襲,損兵折將。   晉國很高興,魯國更高興,因為晉國高興了,就不會過於計較魯國與莒國這點矛盾了。   這還沒完,鄭國也來助攻了。   公元前537年,鄭國掀起了一陣颶風級別的春秋風雲:鑄刑鼎!   鄭鑄刑鼎,就是鄭國將刑法公布於眾,具體就是在一個鼎上銘刻了刑法,這讓百姓都知道是何為犯罪,犯了罪要如何懲處等。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叫法治,是治國理政的一大進步。   法律,當然得讓老百姓知道。   但在當時,這事立刻在整個春秋江湖炸了鍋。   因為刑法是統治階級的刑法,原先隻需要統治者知道就行,何必要讓老百姓知道?   你老百姓知道了刑法,那還如何統治?   原來斷案多簡單啊,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一切以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為原則。   至於老百姓判重了判輕了,又有什麼關係?   現在好了,你鄭國居然將刑法公布了,那老百姓不就知道了這裡麵的奧妙了?   那以後豈不是對統治階級的要求更高了?   再說,法又不是唯一的治理手段,一直以來大家更加強調的是依先王之禮。   反正鄭國公布刑法,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春秋江湖都熱鬧了起來。   魯國熱鬧了嗎?   魯國是以周禮來治理國家的,當然得表示強烈反對。   但魯國不隨便表態,得看晉國的態度。   結果,晉國也完全反對鄭國的做法。   那鄭國呢?   鄭國乾脆就不再管你列國諸侯怎麼評價,反正一句話:是好是壞,是對是錯,讓歷史來檢驗吧。   鄭鑄刑鼎公布刑法這事,我們是放在鄭國春秋風雲裡詳細講了。   對魯國來說,雖然也反對鄭國這樣做,但私下裡是高興的。因為鄭國吸引了晉國的眼球,從而對魯國得了莒國三座城邑之事的關注度下降了。   好了,莒國告狀一年來,晉國根本沒有教訓魯國的實際行動。   時效也差不多過了吧?魯國終於鬆了口氣,那就將此事給劃上完美的句號如何?   公元前536年夏,魯國執政上卿季孫宿備足了禮物,專程赴晉國朝見晉平公。   此次朝見的理由非常直白:感謝晉侯理解魯國的不容易,在魯莒矛盾沖突這事上,沒有為難魯國。   晉國收下了禮物,這一頁就這樣翻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