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合作(1 / 1)

復漢1631 皮城下飯人 4520 字 2024-03-19

燒磚第四天。   一大早,劉宇就動身前往南塘村履行他給村子的人義診的承諾。   這幾天以來,他在上山找吃的時也會留意山中的草藥,收集了諸如七葉蓮、八角楓、九頭獅子草等可以治療跌打損傷和毒蛇叮咬的草藥。   在南贑鄉邑之中,鄉民需要上山砍柴,往往多患外傷。   有的人甚至年紀輕輕就腿腳不便了。   劉宇帶來的這些草藥正好非常對口。   南塘村整體在孕龍南五裡之處,村民從九堡水引來數十條水渠作為生活用水,村落中心有一處約三畝地大小的池塘,正是南塘村名字的由來。   池塘用作村婦浣洗衣物,塘中還栽種了許多蓮花。   鐘正倫的宅院坐落在池塘附近,隔壁便是村子的鐘氏宗祠,規模龐大,入口佇立著一座高大的牌樓,上書“越國流芳”“太傅家聲”等字樣。   裡麵有好幾棟祠堂,為首一座祠堂陰刻三個大字“潁川堂”,其餘“餘慶堂”“孝思堂”不一而足。   也許是劉宇那日對南塘村民許諾義診之時讓他們印象深刻,他剛進南塘,才走到鐘氏宗祠門口,就被幾個村民攔住了去路。   劉宇還以為來者不善,沒想到那幾個村民竟是要拉劉宇回家給老人看病的。   劉宇執拗不過,隻好跟著他們挨家挨戶地訪問病況。   這一番接觸下來,劉宇不僅看了幾個病人,還大致了解到了南塘村的情況。   原來南塘村一共有近兩百多戶人家,約莫近千人的樣子。   這其中近九成的人都是鐘姓,其餘還散居著幾戶小姓,比如劉、賴、蕭、胡、許等南贑常見的姓氏。   雖然是不同姓,但是這些小姓也是奉鐘氏為主,甘做佃戶。   這些小姓都是以往逃荒的時候來到南塘,小姓的人口少,不會撼動鐘氏的主體地位,鐘氏宗族也樂得接收為佃戶。   這種以單姓為一大宗族、小姓依附於大姓宗族的村落便是南贑地區普遍的村寨組成方式。南贑宗族勢力根深蒂固,這種依靠血緣關係抱團的社會組織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舉足輕重,即使到了三百年後,也仍舊在村一級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有趣的是,鐘氏之中,又以鐘正倫一家為田主。   南塘上千畝地,有八百多畝地都是鐘正倫一家的。   村子大部分的村民基本上都是鐘正倫這一家的佃戶。   鐘正倫為人寬厚,在鄉裡各保之中有著樂善好施的美名,尤其是他的租子是承鄉出了名的低,因此村民們都比較敬重鐘正倫。   劉宇在治病之時,將所見所聞都暗中記下。   到了飯店,劉宇本是要被一戶村民留飯的,卻沒想到鐘祖茂找到了他。   “劉大夫,父親請你來我家吃飯。”   鐘祖茂拍了拍劉宇瘦弱的身軀,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原本知道了劉宇騙了他們,假冒醫戶,鐘祖茂還尚有些隔閡,今天聽村裡人說劉宇一大早就來到村子裡看病,連水都沒喝上一口,心中不禁大為觸動。   劉宇笑了笑沒說話,客隨主便,隨後跟著鐘祖茂走了。   一進鐘宅大堂,鐘正倫便起身相迎:“劉大夫今朝勞苦,鐘某在鄙院備了一些酒菜,中午就在這吃飯吧。”   劉宇自然不好拒絕:“員外嚴重了,給鄉民義診乃是我前幾日答允大家的事情,況且救死扶傷,本就是造福一方的善事。”   鐘正倫今天心情格外好,想必是劉宇如約而至,前來義診,讓他臉上有光。   “村中父老殊為不易,體弱者還需勞作,久釀成疾,日後還要仰仗劉大夫出手。”鐘正倫舉起一盞茶,小嘬了一口。   劉宇回道:“我一上午看下來,大多為跌打損傷的外傷,草藥外敷終是治標,若要治本還需讓鄉親們在山上小心為是。”   鐘正倫嘆息道:“鄉親們如何不知?隻是平日裡燒水做飯、冬天取暖都離不開柴火,近年來周邊山嶺的樹木都砍得差不多了,隻能鋌而走險上山砍柴,這一來二去,免不了外傷、蟲毒、瘴氣。”   劉宇點了點頭,其實這種現象一直到近代電氣化之前都存在於廣大農村。   前世時,劉宇的爺爺奶奶就和他說過,以前砍柴的時候都要去幾裡外的山上砍。   突然,劉宇想到了南塘附近的山脈之中好像就有煤礦。   而且還是地表的淺層煤。   因為前世他小的時候去過這附近的煤礦和磚機廠玩過,他的印象裡,那些山都是黑漆漆的,遍布煤石。   他的腦中閃過一個念頭,便和鐘正倫道:“員外,我采藥時,見山中有煤石,或許有礦。”   鐘正倫頗感興趣:“劉大夫在何處見到煤石的?”   “正是在東北處七八裡處的一個山坳。”劉宇答道。   鐘正倫沉吟片刻便道:“怪不得,那個地方叫做荊溝,遍布山荊,我等南塘人去砍柴都不會去那。”   劉宇抱了抱拳:“小子鬥膽,願領兩村人馬前往勘察。”   鐘正倫笑瞇瞇地看著劉宇,他自然聽出來劉宇話中的暗示:“嗬嗬,若是劉大夫所言不虛,我鐘某並非是見利忘義的小人,今後煤礦采用,我七你三。”   劉宇眼皮一跳,鐘正倫這個老狐貍,開口就要七成。   他掩蓋住內心的不悅,笑道:“全憑員外吩咐。”   如今寄人籬下,能得到三成也能接受。   而且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快速積累資本,單靠孕龍的人開采煤礦,人力捉襟見肘,必須拉南塘人入夥。   劉宇在鐘正倫家裡用過一餐飯後,便匆匆回去。   營地裡,何誌源一家和小虎正熱火朝天地做著泥磚和草木灰球。   見到劉宇回來,李虎兒笑道:“宇哥你總算回來了,這燒的磚夠做一個屋子的了。”   劉宇點了點頭,四五天下來,他們一共燒了近四千塊磚,差不多可以先造一棟屋子了。   他當機立斷:“我從南塘借來了泥瓦匠的鏟具,先幫誌源蓋吧。”   李虎兒還未說些什麼,何誌源性子爽快道:“哪有先幫我們蓋房的道理,這些技藝都是你教的,怎麼也得先幫你蓋起來。”   劉宇笑道:“我和小虎就兩個人,你們一家六口人怎麼能隻住一間房,你別推辭了,春耕馬上開始了,你們早點去墾荒才是要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   何誌源這才不再言語,但心中越發佩服劉宇了。   建築材料難製,但建房卻簡單得多。   劉宇、何誌源父子三人在何家土坯房附件開挖地基,一塊一塊的磚用和了水的草木灰球粘合,房頂用砍伐的樹木做梁,嵌在磚中,再鋪就枯草,一幢小巧別致的磚房就此建成。   這間何家的小屋用了四千多塊磚,搭了一個長寬六米,高三米,外表火紅色的小屋。   何家父子見到這幢小屋臉上的欣喜溢於言表,趕緊把何母和其餘的弟弟妹妹從泥磚工坊接了過來。   何母垂淚道:“自我嫁給你,還是第一次住這麼氣派的房子。”   一家人正喜氣洋溢地慶祝新家的落成,劉宇趁機拉過李虎兒,將煤礦的事情告訴他。   李虎兒聽完劉宇所講,開口道:“怎麼才七成啊?”   劉宇哭笑不得:“七成是人家的。”   李虎兒沉默了。   劉宇拍了拍他的肩膀:“沒事,等采了煤後保管大家夥過上好日子。”   “宇哥,這些天我看村裡的人都是在冷眼旁觀我們製磚,當時宇哥你救了鐘老爺的女兒又答應義診,才救下村子裡的人,但村裡的人不感激,反而還在背後說些閑話。”李虎兒見劉宇還念著全村人的好,於是不吐不快,將這幾日的憋屈全盤托出。   劉宇聞言皺眉,孕龍這三百號人並非是宗親關係,隻是因流亡而短暫集中在一起,之前李福生搶食物可見,這隊伍裡的人並非鐵板一塊。   但這幾日他忙著做磚,卻沒有發現村子的人心思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