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末感言(1 / 1)

在歷史上,一個動亂的時代結束,往往代表著英雄們的落幕,但這何嘗又不是百姓們的幸事呢。   我們愛看英雄豪傑們縱馬放歌,仰望他們一生中非凡的成就,可攬鏡自顧,我們大概都是在時代中奮力爭渡的普通人。   因此楚漢相爭並不會在這本書的時空中出現,項羽可以安心接受江東父老們的景仰,劉邦也不用晚年四處征討,落得故友親朋四散的悲涼。   對了,還有韓信,政治上傻乎乎的他可以與項羽共用陳洛這個外置大腦,他再進入長樂宮時,定然會是去找劉邦喝酒,而非慘遭殺害。   我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為了改變,改變我所喜愛的歷史人物的悲劇。   比如項羽的悲歌、韓信的無奈、霍去病的早逝……咳,再說下去就劇透了。   接下來說說本書的創作思路吧。   迄今為止,本書的節奏是在我的把控之中的。   不過這本書與其他小說創作時思路存在最大的偏差,可能是我不是完全死板地按照細綱寫作。   書中每個人物在出場時,他們的結局便已經注定,從陳勝的結局再到項羽的結局,甚至陳洛第一世的結局,我都詳細寫了小傳。   可以說我每天努力碼字,就是為了讓他們走上屬於自己的高光,然後再走向他們人生的終點。   這樣寫作的好處是不會受到拘束,經常會靈光一現,寫出令我相當滿意的情節,比如項羽收劉盈為義子。   在那段時間裡,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使項羽走向成為楚王,卻又善終的結局。   當時我的設想是誅殺五國舊貴族,起到“自汙”的效果,借此不讓劉邦猜忌,可我始終感覺這樣的說服力有些過於單薄。   於是便有了那場宴會。   其實原本那場宴會是為陳洛和劉樂準備的,隻是項羽靠近劉盈,逗弄起他的一瞬間,陳洛靈光一現,便有了117章的那段內容。   真的,那個情節出現得是那麼水到渠成,甚至我這個作者的關係不大,仿佛是陳洛就該這麼提議,項羽就會選擇答應。   這種感覺實在是太美妙了。   因此本書寫到現在,我最為滿意的就是那段內容,因為它是在前麵116章鋪墊後,是書中角色自己做出的選擇,哪怕“項羽收劉盈為義子”聽起來很扯淡,但絕不是我刻意為之。   看了一眼,秦末卷不多不少,剛好寫了三十萬字。   作為歷史文的新手,我希望用努力來進行彌補細節上的不足。   因此前期在知網上查找的論文有三位數,分門別類地塞滿五六個文件夾,多虧我還在校讀書,可以用校園網登陸去免費下載它們,不然我在稿費發下來前,就已經破產。   隻是回頭看看,自己仍是有很多不足之處,我會進行反思,並在下一卷的寫作時努力更正,為書友們呈現更加精彩的內容。   努力碼字去了!   對了,還有件事,我準備修改一下本書簡介,晚上會在書友群詢問群友的意見,如果有大佬想進群的話,可以在手機端的簡介最下方以及章末點擊鏈接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