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長安,長安!(1 / 2)

  第146章 長安,長安!

  見劉邦支持將國號定為“漢”,陳洛緩緩吐出一口氣,輕鬆不少。

  如果華夏歷史中有什麼是必不能改變的事,那麼其中定然是有“漢”的存在,以及它背後所代表的精神。

  哪怕在它滅亡之後,後世仍有無數割據勢力將自己的國號定為了“漢”。

  這就是大漢魅力所在。

  “老蕭說第二件事吧。”過了最激動的那陣勁頭,劉邦平靜下來,沒有忘記正事。

  從一開始就要確立國號來看,今日商榷的都不會是小事。

  蕭何深吸一口氣:“確立國號之後,接下來是需要定下您的稱號。是否延續秦代的製式,稱呼您為皇帝,天下僅您可自稱為朕。”

  “朕覺得這樣不錯。”對於這個提議,劉邦欣然同意,並迅速進入狀態。

  在戰國時期,“王”這個稱號已經泛濫,天下是有七王並存,比起春秋時楚國自封為王,會因為逾越禮製被天下輪番上陣暴揍,情況已經大為改變。

  因此王這個稱呼在秦國統一後,在天下人的心中亦沒有邦周時期那麼神聖,故而秦始皇是“去‘泰’著‘皇’,采上古‘帝’號,號曰皇帝”。

  至於“朕”這個曾經平民百姓可用的自稱,現在同樣逐漸是限於皇帝使用,常人亂用,會招來禍端,輕則牢獄之災,重則流放殺頭。

  陳洛對於這點倒沒有什麼想說的。

  哪怕他現在製止劉邦這麼做,後世皇帝一樣會選擇讓自己擁有在稱呼上的特權,自己不可能一個一個前去阻攔。

  在這點上達成共識,很快翻篇,進入下一個話題。

  蕭何神色嚴肅,鄭重道:“王……皇上,國號、尊號已定,那麼國都定於何處,您是否有自己的見解?”

  劉邦愣了愣,然後說:“繼續定都鹹陽吧,大漢的國都建立在關中這樣山河形勝之處,斷然是不會有錯。

  莫非回沛縣?那也不合適啊。”

  自己在國號上或許還會考慮一下沛縣的存在,那隻屬於“虛名”的範疇,無傷大雅。

  可在定都這樣真正關乎國運的大事上,他是不會犯糊塗的。

  從沛縣起兵以來,從趙地到楚地,從漢中到齊地,劉邦可以說是行跡遍布九州,對各地情況是親身了解過的。

  中原的洛陽一帶從天下反秦開始,就是拉鋸戰的主戰場,可以說被打得個稀巴爛,恢復起來至少需要二十年時間。

  大漢的國都是不可能建在廢墟上二十年。

  那比起諸侯的王都還要差勁,天子威儀何在?

  至於趙地、齊地,劉邦在這兩處地方是沒有任何的基本盤,定都在這兩處地方,他是需要花費三十年時間,在一代人,甚至兩代人心中建立認同感,讓他們認同“漢人”的稱呼。

  而在那之前,恐怕王畿附近出現大批反賊都不會是什麼奇怪的事。

  楚地原本是個不錯的選擇,受到戰爭影響波及小,劉邦和諸多手下的老家都在那邊。

  可項羽是要受封為大漢楚王的。

  將自己的國都挨在一個強大的諸侯王封地邊上,哪怕現在自己有能力把控局麵,哪怕項羽造反都不會出現問題,可將來呢?

  有些時候不能隻用短淺的目光去圖自己爽快,需為子孫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