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首戰(1 / 2)

  第226章 首戰

  向著東北方向,漢軍離開太原城一百三十餘裡,已經可以遇見大批遭到兵禍而逃難的百姓,他們眼神悲切,如果不是匈奴劫掠太狠,沒有人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離開自己祖輩耕作的田地。

  遇到這樣的隊伍,陳洛主張是給他們發放少量糧食,不至於使得大批難民餓死在逃難途中,那樣無疑會讓大漢損失元氣。

  韓信思忖後是同意了陳洛的做法。

  隻是他的目的倒有所不同,借著分發口糧,可以將那些難民聚攏,識別裡麵有沒有混入匈奴人的探子。

  根據逃難百姓敘述,匈奴人長相的特點有鼻如鉤,眸色偏綠,毛發略卷,和中原百姓存在的差異可以用肉眼分辨出來。

  不過有些逃難百姓是提到了相悖的例子,說侵入他們鄉裡的匈奴,外貌和中原百姓沒有什麼區別,不可能輕易識別。

  知道韓信的想法後,陳洛是向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那就是讓士卒向前來領取糧食的流民,提一些隻有漢人能回答的問題,靈感則來自於後世“宮廷玉液酒”以及“今年過節不送禮”,不過轉化為了這個時代漢人生活中流傳的俗語。

  最開始的時候,除了給分發糧食的士卒增加任務量外,並未起到其他效果。

  直到大軍走到潞縣附近,一名士卒問出“雞鳴狗盜之徒乃誰人門客”,前來領取糧食的那人滿臉茫然,接著士卒又提問幾個常識,那人居然急眼,從懷中掏出短刀割傷士卒逃跑。

  匈奴人真要在漢軍營帳邊上偷襲士兵後逃跑成功,無疑會是奇恥大辱。

  當時兩三伍的士兵提著長槍就追過去,把他抓住,經過審問,果然是混在難民中的匈奴人。

  得知這消息,韓信第一時間加倍派出先鋒隊伍,讓他們去偵查附近,然後在大帳內召集將領開會。

  “匈奴人不熟悉大漢的地形,恰好這附近多山地,無人引路,很容易迷失在山林之中。”韓信緩緩出聲,“現在抓到一名匈奴探子,證明匈奴人已經開始摸索附近的地形。”

  韓信沒有明說,不是存心想當謎語人。

  而是在他看來這件事背後所代表著什麼,顯而易見。

  不過帳內都是久經沙場的將領,他們聽到這話後思考片刻,就都明白了。

  兩軍交戰,用於偵查的探子不會離開大軍太遠,否則傳遞信息的難度成倍提升,而且信息的時效性同樣是個問題。

  哪怕對方是匈奴,可戰爭的基本原理不會出現偏差。

  他們在這裡抓到了一名匈奴人的探子,即代表著一支匈奴軍隊就在附近不遠。

  樊噲起身說道:“大將軍,匈奴人離我們最多不超過三十裡,請您整軍,吾願率五千人充當先鋒。”

  他現在是戰意高亢。

  大軍的統帥乃是韓信,自己不用去思考什麼復雜的戰術,隻需要拿著手中武器向前沖殺,屬於樊噲最喜歡的打法,劉邦有時候還會調侃說他放在項羽麾下,恐怕更能發揮自己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