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對陣(二合一)
  當夏侯嬰和周勃各自回到自己的軍陣當中。
  周勃剛將士卒按照陣型布置妥當,剛想從用於瞭望遠處敵情的轈車下來,就見到視野的盡頭處是冒出了滾滾煙塵。
  有敵情!
  甚至千餘騎兵都無法掀起如此厚重的塵埃,來者這聲勢至少得有萬人以上。
  周勃加快動作,從瞭望車上手腳並用地快步爬下。
  接著他有條不紊地向自己的親衛吩咐:“用令旗傳遞消息,說匈奴人的蹤跡已經出現,步卒披甲持盾,弓手備箭,調整弓弦鬆緊,騎兵上馬,檢查馬鞍、馬鐙。
  對了,我軍可能其他部分尚不能見到匈奴人前來的訊息,你等會讓令旗手告知友方。”
  匈奴前來的速度快出了大部分漢軍將領的預料。
  大部分人都沒有從步兵的作戰思維中脫離,沒有意識到騎兵的進行速度會有多快,不過好在韓信已經將他們的任務安排妥當,外加預警及時,因此漢軍的陣型稍稍亂了數十息,就又恢復如初,甚至他們進入戰鬥狀態後,配合更加嚴密。
  半刻鐘過去。
  匈奴人的騎兵已經出現在了他們眼前。
  人過十萬,徹地連天。
  匈奴方是有近十二萬騎兵奔馳過來,哪怕韓信是站在軍陣中某處較高的山坡上,依舊一眼望不到他們的盡頭。
  不過漢軍這邊的人數同樣不少,超過十五萬的步卒,更有一萬騎兵藏在陣中,他們陳列在綿蔓河前,聲勢比起匈奴騎兵絲毫不遜色。
  何況漢軍這邊每個軍陣看似獨立成型,卻又隱隱關聯在一起。
  這樣是為了在匈奴的沖擊下,他們能第一時間補上己方露出的破綻,不讓陣型上的漏洞擴大,最終變成整體的潰敗。
  當然,這並非是簡簡單單就能做到的事情。
  首先便需要軍隊統帥的合理安排,紙上談兵是萬萬不能的,戰場周圍地形的不同,擺出的陣型則存在極大差異。
  其次,這種大軍團作戰,統帥哪怕事必躬親,同樣不可能完美掌握所有士兵的動向,那麼手下的將領擁有足夠威信,可以完美執行統帥的命令,就很關鍵。
  最後,哪怕擁有了頂尖的統帥與將領,精銳的士卒依然必不可少。
  一場戰爭謀劃再多,歸根結底還是需要士兵們去進行廝殺。
  如果軍中全部是裝樣子跑到最後的老兵油子、見血都害怕的新兵蛋子以及餓得連武器都提不起來的餓卒,那換誰來指揮,維持軍隊能作戰都很勉強,更不用說擺出復雜的陣型。
  不過以上三點,現在漢軍皆有。
  匈奴大軍來到漢軍陣前,並沒有第一時間進行沖鋒。
  他們不斷變換著方位,密密麻麻的騎兵將漢軍半包圍住,匈奴人居然形成了一種頗為特殊的陣型。
  東方騎兵胯下皆青龍馬(即腦門子有白花的馬);而北方騎兵座下盡是烏驪馬;南方騎兵則全是赤黃色戰馬。
  漢軍西方乃是綿蔓河,這個方向沒有匈奴騎兵,不過單於在正麵率領著這支隊伍,清一色白馬。
  這是匈奴獨特的“馬陣”。
  它背後是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源於薩滿教中“以四色配四方”,即“藍主東方,白主西方,黑主北方,紅主南方”。
  按照這樣的說法,各方位的匈奴騎兵是騎著不同顏色的戰馬。
  要說這馬陣屬於迷信,非常不科學,是沒有問題的。
  可說它起不到效果,那就不對了。
  單純想象一下,匈奴騎兵發起沖鋒時,麵前是清一色的赤黃色戰馬排山倒海地壓過來,壓迫感直接拉滿。
  四個方位的純色馬陣同時沖鋒,壓迫感更是疊加了四倍不止。
  何況一個方位上匈奴人發起沖鋒,單靠戰馬的顏色也方便區分敵我。
  隨著匈奴的馬陣逐漸成型,綿蔓河邊的氣氛愈發緊張與焦灼起來。
  雖然沒有任何一方輕舉妄動,但他們心裡都清楚這是在進行試探,誰要是沒有壓住場,讓對方找到了漏洞,那將是這場戰爭全麵開啟的時候。
  匈奴軍中,單於是大手一揮,率先派出南方赤黃色戰馬的騎兵,前去漢軍東側進行騷擾,想試一試漢軍的成色。
  與此同時,見自己附近出現前來騷擾匈奴騎兵,夏侯嬰可不慣著。
  前段時間在韓地殲滅匈奴小股精銳,讓他積累了不少與相關作戰的經驗。
  於是夏侯嬰派出自己手下的戰車兵,讓他們向那些匈奴騎兵創上去。
  如果是在大平原地區,戰車兵太過笨重,在匈奴騎兵眼中不過就是靶子,他們可以在遠處射箭,進行拉扯。
  在狹窄和復雜地形中,那就完全不同了!
  那些戰車兵一字排開,拉成長線向匈奴騎兵撞去,將匈奴騎兵的活動範圍進行了極致的壓縮。
  如果匈奴騎兵想撤,他們是可以靠著更快的移動速度逃離戰車的攻擊範圍,可後方就是單於和匈奴諸王,被派出來打頭陣的這些人裡,哪位不想多露臉呢?
  於是匈奴騎兵是與漢軍的戰車兵選擇硬碰硬。
  他們對上的剎那,上百匈奴騎兵是人仰馬翻,被戰車上的士兵用長戈掃了下來,或者直接被戰車撞飛出去。
  漢軍方麵,同樣有不少車夫被箭矢射中,摔到地上,失控的馬車起了連鎖反應,撞翻了邊上另外一輛原本正常行駛的戰車。
  一輪下來,雙方皆有損失,不過兩軍交錯之後,戰車上的那些士卒機敏地轉過身來,半跪在戰車上,朝著匈奴騎兵的後背突施冷箭。
  兵不厭詐,這番猝不及防的偷襲,讓對方的損失瞬間擴大近一倍。
  原本還想著往回沖殺第二輪的匈奴先鋒部隊,難以凝聚出足夠的力量,於是收整一番殘兵後,接著灰溜溜地跑回了本部。
  見著初次派出的騎兵沖陣失利,冒頓臉上並沒有露出羞惱的神色,僅是瞇眼觀察著那些從漢軍陣中沖出來的戰車,不斷進行分析。
  他又揮了揮手。
  隨即,另外一小隊騎兵沖出,這次他們胯下戰馬匹匹烏黑,從北方前去騷擾大漢軍陣。
  冒頓這是在對麵前的軍陣進行試探。
  他進入漢地後,和代國、燕國以及地方郡縣的軍隊交手過十數次,可沒有親自與真正的精銳漢軍戰過一場。
  如今見到這十數萬背水列陣的步卒,他沒有下達迅速進攻的命令。
  因為直覺在告訴他,這些漢軍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般好對付。
  原本他的計劃是快速行軍,趁著漢軍立足未穩,一波進攻就將他們打崩,摧枯拉朽地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