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驅逐匈奴!(2 / 2)

  他靜靜注視著遠處的匈奴大軍,像是注視著一具具屍體。

  “傳右穀蠡王之命,我部向北撤離,不得延誤,速速執行。”

  這個時候就體現出了草原指揮權分散的弊端了。

  要狼狽離開的人竟然會什麼我們?還是在這些看上去孱弱無比的漢人麵前,丟失我們草原的威名?

  絕不可能接受!

  得知自己沒有退路的匈奴人,部分被激發的拚命的血性,結果將領不肯下達出擊的命令,部分則是心若死灰,隻覺得待在大部隊裡才有安全感,少許懦弱的匈奴人,已經開始哭泣,用嘶啞的聲音懷念草原,這些人是很快被負責監戰的軍官殺死。

  在這樣的局麵中,士卒受到的壓力與恐慌被無限擴大,稍有不慎,就會動蕩不安。

  左大都尉應聲後,一揚馬鞭,頭也不回地飛速離開,朝著各個部分傳達冒頓的新命令。

  “傳……”

  左骨都侯沉默片刻,首次沒有立刻去執行冒頓的命令,“尊貴的單於啊,請允許我說一大家之所以遠離豐沃的草原,遠離清澈的湖水,遠離如同天上白雲一樣廣的羊群,來到漢地,就是為了財物和過冬的糧食。

  一個人氣血上湧後,答案很好選。

  “至高無上日月環繞昊天庇佑的大夏之王的指令,各部族拋棄自己的財物和輜重,快速行軍擺脫漢人的追擊!”這左大都尉本就隔了一段距離,沒有完全聽清冒頓的話,又在慌亂之下,導致命令出現了“細微”偏差。

  二十萬匈奴人撤退時隻能勉強維持著陣型,沒有演變為慌不擇路的潰逃。

  “你聽清楚了就好,那就由你負責去傳達我的旨意吧。”冒頓滿意地點了點頭,接著話鋒一轉,嚴肅幾分,“還有,不要打斷我的說話。”

  他甩了甩手心冒出的冷汗,朝著左骨都侯吩咐道:“讓被漢人追上的部落,把輜重、財物全部拋棄掉!”

  隻是草原上的軍政合一,沒有什麼“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說法。

  不過他們看著漢軍的陣型一點一點地進行改變,中途甚至出現過不少漏洞,可是始終沒等來沖鋒的信號,前線有將領按捺不住,向自己的上級去請示,結果得到的答復是“切莫輕舉妄動,萬萬不可率軍進攻”。

  原本他們是不信這話,認為這是狡詐的漢人在進行欺騙。

  在韓信原本的想法中,冒頓應該可以完美指揮軍隊撤退,那麼再由自己將對方指揮的完美撤退計劃給打碎。

  匈奴士兵暫且認為這是上麵想等待更好的時機,再進行出擊,沒想到他們等來的答案是“撤退”。

  故而現在大部分匈奴人身上攜帶的財物,軍隊中攜帶的輜重,就是他們這次掠奪漢地的大半成果。

  望著北麵匈奴內部的陣型失去平衡,韓信用手托住下巴,略帶一絲無趣道:“傳我令下去,我軍北麵軍隊速擊之……真是,居然在最後的環節如此失敗,還想著你們能給我的兵書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呢。”

  這其實讓韓信是很失望的。

  淮陰以奇計,背水結陣,又使樊、陳將兵五千,間道襲井徑關,右穀蠡王部潰逃,得險關,拔匈奴幟,立漢赤幟。

  接下來整整兩天三夜,漢軍一路追逐匈奴,從趙地追至接近邊關的地方,他們看著匈奴人狼狽逃竄離開,看著那些懷著野心而來之輩是根本不敢回頭,不敢再用貪婪的眼神來覷覦這片土地。

  隻是漢軍的智慧遠遠高於他們平日裡捕殺的野獸,和他們是等量級的敵人。

  左骨都侯眼神依舊猶豫,繼續說:“單於啊,可是丟下財富的話,士卒……”

  我這麼說,你聽懂了嗎?”

  在前進的過程之中,漢軍的士卒還不斷用剛學來的匈奴語喊道,“你們的退路已被斷了”,這是讓匈奴的軍隊中不斷蔓延著惶恐的情緒。

  匈奴大戰良久,本不能勝,又聞此事,冒頓欲走,軍心亦亂,紛紛棄財物而走之。

  “唰!”冒頓揚刀,割喉,一氣嗬成,根本不去望那眼神震驚倒下的左骨都侯,“兩次未用敬語稱呼我的名號,該殺。”

  隻有人,才是最寶貴的,不可失去的財富。

  見鬼,這跟夏天塵暴頻發一樣離譜,漢人的全麵進攻怎麼會來得快!

  “傳右賢王之命,我部向西北方撤離,不得延誤,違者射殺。”

  這樣的決議才是保全我們軍隊的最好辦法,如果我們的士卒貪戀口袋裡的財物而被殺死,那他們口袋裡的財物最後還是那些漢人的。

  結果隨即不知自己軍陣中的哪個地方就流傳出來了一種言論,說鎮守後方右穀蠡王慘遭大敗,軍隊全部被打散了。

  冒頓眼神冰冷說:“帶著輜重,駿馬無法疾馳,丟下財寶,漢人拾取時會拖慢他們進攻的速度。

  隨意丟了個理由,讓這名左骨都侯死得更不瞑目一些,冒頓側頭望向不遠處自己帳下的左大都尉,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緩緩說:“剛才我的指令,你聽清楚了嗎?沒聽清楚的話,我可以再給你……”

  更多人覺得自己性命要緊,帶著錢財跑路的確礙事,於是將身上的財物盡數拋棄,尤其是跑在最前方的匈奴人,他們是想著跑不過漢軍無所謂,隻要跑得過其他部族的人即可。

  一名名負責傳令的士兵騎著駿馬,在匈奴的陣型中穿梭著,吹響號角的同時疾呼。

  ————

  他給陳洛寫的兵書裡又少了一項生動鮮活的戰例啊!

  不過韓信沒再多想,冒頓的手法算得上勉勉強強,大不了自己到時候回去推演幾遍,給對方查漏補缺,這樣一來,今日的戰爭便有記載的價值。

  漢人聞之,無不起舞振奮!——《史記·淮陰侯世家》

  ————

  自漢六年來,邊關常有匈奴人問:“淮陰尚在否?”

  知其尚在,黯然歸去也。——《史記·匈奴列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