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是要死人的,不打仗最好。”韓信搖了搖頭,回想片刻後側頭道,“江寧你之前那話是怎麼說來著……‘太平本由將軍定’?”
  “不許將軍見太平。”原本跟在邊上聆聽的陳洛,接話應答道,“樂毅、白起、伍子胥那些人,要不流亡他鄉,要不被迫自刎,一場又一場的大戰過後,是沒享受過幾年安樂的時間。”
  他麵色寧靜,語氣平緩地輕聲述說。
  自己與十年前相比,眼角多出了絲絲皺紋,頭上雖未生華發,卻稀疏了幾分,眼睛不再那麼黑白分明的清亮,更加沉穩深邃。
  十年前的他見到現在的自己,恐怕第一感覺就是“不好對付的老狐貍”。
  揉了揉下巴,陳洛苦笑道:“話說韓兄,你的兵書這已經是第幾版了,我每次覺得上一版已經夠好,沒想到你總能找到修補的地方。
  所幸已經將紙張研究出來了,不然我那府邸恐怕得專門開辟兩個房間,來專門堆放您的著作啊。”
  當初他打完南越,回到長安時,韓信便給出了第一版的《淮陰兵法》。
  見到韓信的兵書問世,自己興奮得有兩三晚睡不著覺,簡直讓劉樂懷疑人生。
  直到兩個月後,韓信又掏出了第二版的《淮陰兵法》,按照他的說法,是在行軍篇、紮營篇、奇謀篇上進行的較大幅度的刪改,以更好應對戰爭的變化。
  陳洛欣然接受,專門大擺宴席,請韓信搓了一頓。
  結果韓信兵書迭代的頻率比後世的顯卡更快。
  即使每次版本更改,陳洛都會進行記錄,但他現在也記不清《淮陰兵法》到了第三十七版,還是第四十二版。
  不過每次新版本出來,他還是會像對比新舊顯卡性能那般,去對比每個版本的《淮陰兵法》存在的差異。
  第三十版的《淮陰兵法》,內容僅有五成半與第一版相同,差異處是或有增加,或有刪減。
  至於他所提到的“紙張研究”,那是大漢十一年的事情了。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待在陽夏的墨家弟子花費了三年就將紙張研發出來,隻是最初幾個版本要不就是太脆,極易撕裂;要不就是難以吸墨,質量存疑;要不就是製作成本極高,無法量產。
  總之問題多多。
  紙張的迭代速度比《淮陰兵法》更甚,直到大漢十一年,墨家弟子終於研究成功,可以產出穩定且成本低廉的紙張。
  見狀,陳洛開始在官方層麵對紙張進行大力推廣。
  “陽夏紙”一出,記錄成本高、書寫速度慢的竹簡迅速開始被淘汰。
  於公於私,他都有理由。
  從大局觀上來論,比起西方傳統的羊皮紙,以及華夏早期的竹簡與青銅,紙張的成本實在太低太低,將其推廣後,有利於文明的傳播,降低了知識的學習成本。
  如果說原本隻有經學世家以及王公貴族有資格查閱各種典籍,壟斷學習的權力,那麼在這之後,普通的寒門弟子亦可以對知識進行追求。
  從私心方麵來說,他是想借此收回一些前期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