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驚天變故(2 / 2)

  劉邦或許沒有在明麵上針對這幾位,並有說“已為王者可免”,實際上會沒有影響嗎?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必然不可能。

  隻是影響的大小,難以估計,唯有留給時間來進行驗證。

  此時陳洛端著杯子,低頭飲酒。

  劉邦的想法,他大概可以猜出來。

  當今的大漢,三方勢力最強。

  坐在高處,名義上掌控天下的皇帝。

  數量眾多,立下赫赫功績的徹侯們。

  鎮守四方,封國遼闊廣袤的諸侯王。

  皇帝名義上的權力最大,可他需要手底下有人替自己做事,不然成為了光桿司令後,名義上的權力是無法轉化為實權的。

  何況他身居長安,難以體察到天下每一處的民情,更是容易被底下的人欺瞞。

  由功臣組成的徹侯群體,他們在四方監視諸侯的動向,他們在中央製衡著皇帝的行為。

  在大漢前十年裡,他們可謂這天下最強的勢力。

  隻是隨著地方徹侯與中央徹侯的逐漸分裂,甚至趙地和齊地的徹侯亦不會互相合作,他們的強勢便一去不返。

  至於諸侯王,這些人並不起眼,幾乎沒有參與過朝堂上重要的決議,讓大部分朝臣都會下意識地忽略他們的存在。

  一尊尊龐然大物,卻隱藏在人們的記憶深處,不用心挖掘,他們就如同地底的古墓般,埋在那兒,悄無聲息。

  難道這不是件恐怖的事情嗎?

  在連郡並縣的諸侯國內,那些諸侯王就是當地的“皇帝”,擁有著完善的官製、收稅權、鹽鐵經營權……

  劉邦怎麼可能不產生憂慮呢?

  哪怕十位徹侯謀反,隻要這十位徹侯不是由陳洛、韓信等萬戶侯組成,那帶來的危害遠比一名諸侯王謀反小。

  大漢立國之初,沒有什麼底蘊的魏國造反,韓信都耗費了一兩個月方才平定,士卒損失數千,呂澤因為那場戰爭重傷,次年冬日離世。

  經過十年,那些諸侯王的實力積累到了哪一步,除了他們自己外,誰都不清楚。

  那麼“白馬之盟”上的約定,就很好理解了。

  如今大漢三大勢力,劉邦肯定不會願意削弱皇帝的權力,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而徹侯內部自己產生分化,對皇權的威脅漸漸降低。

  故而盤踞地方的諸侯王,哪怕悄無聲息地蜷縮成一團,也免不了讓劉邦對他們投去關注的目光。

  陳洛揉了揉下巴。

  自己捋順一遍,就可以從中看出劉邦的態度了。

  直接削弱諸侯王的權力,他害怕會引起反彈。

  劉邦沒有精力去處理一起諸侯王的叛亂事件,也不想在自己人生的最後留下這麼一處汙點。

  諸侯王問題,他可以選擇讓繼位的劉盈處理。

  隻是劉邦覺得自己的兒子一來沒有那個魄力,二來沒有那個能力。

  那些諸侯王全部是他的長輩,平日有些膽怯的劉盈敢向他們動刀子嗎?

  答案不言而喻。

  因此他選擇用較為溫和的手段,來處理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問題,約定“非劉氏不王”,那麼天下將隻剩三位異姓諸侯王,對比起日益增多劉氏諸侯王來說,威脅等於是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