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帝崩(2 / 2)

  在秦朝時,他們無處可躲,繁重的徭役加上苛刻的賦稅,每個人生來就背負著沉重的“債務”,需要用一輩子償還。

  在秦末時,他們隨波逐流,見到那“城頭變幻大王旗”,一方義軍打進城來,沒隔三月,他們首領的腦袋就掛在了城墻上,城內又換了另一波人。

  沒有人喜歡這樣的生活。

  但是也沒有人告訴他們,生活如何變得更好。

  直到漢朝建立,天下的百姓這才恍然意識到,原來自己的生活可以安穩,他們在田地裡勤懇地勞作一年,即可給一家三口提供足夠的糧食。

  始皇帝在泰山封禪,將自己的功績銘刻在石頭上。

  劉邦為天下操勞奔波,此時長安城內處處素縞,無數百姓的悲傷與懷念,就是對他功績的最好銘刻。

  比起百姓們純粹的悲傷,朝堂上的大臣們心情較為復雜。

  劉邦還在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他的重要性。

  特別是近幾年裡,因為常常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況,他降低了早朝頻率,而且大多的時候隻會點頭拍板,很少參與進具體事物的處理。

  這讓朝堂上很多人都忽略了劉邦起到的作用。

  翌日清晨。

  群臣齊聚前殿,他們已經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可發現上首位置空落落時,心底同樣一空,像是失去了倚仗。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當擁有的品質,是敢於拍板,並且在自身決策出現失誤後,敢於承擔責任。

  劉邦就完美地做到了這些。

  大家還在感慨時,便聽見站在側邊的侍從出聲喊道:“大行皇帝殯天!”

  於是眾人皆低頭默哀。

  緊接著,劉盈在呂雉的陪同下,暫且坐到了上首的位置。

  劉邦死前將各方麵的事情全部事無巨細地安排妥當,效果不錯,眾人明白劉邦其餘諸子受封於外,那麼皇太子繼位乃是板上釘釘。

  皇位傳承平穩有序,故而不會出現什麼亂子。

  坐在了最高的位置,俯瞰群臣,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劉盈隻覺得自己手心開始冒汗,完全不知道阿父是如何做到平靜自如地在這麼多人麵前講話。

  “盈兒,該你說話了。”呂雉坐在劉盈下方數個身位的地方,輕聲提醒。

  “嗯嗯。”劉盈深吸一口氣,接著強作鎮定道,“諸位,先皇駕崩,乃為國殤,且哀且痛。今日有數事需要商議,首先要為先皇定下謚號、廟號。”

  謚號始於西周,傳聞是由周公製定,不過實際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穆王時期,延續了整個春秋戰國,成為無數國君身後名的評價係統。

  廟號的出現則要更早一些,由商朝開創,比如有商太祖成湯、商太宗太甲、商世祖盤庚……

  不過嬴政建立秦朝後,認為子議父、臣議君,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於是廢除了謚號加廟號的評價體係。

  漢朝自然沒有打算繼承這項內容。

  在劉邦駕崩之前,就有不少徹侯離世,按照禮法給他們上謚號,比如蕭何謚號為“文”,為酂文侯。

  劉盈話音落下,殿內群臣在第一時間是望向陳洛和叔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