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項羽揚鞭(1 / 2)

  第335章 項羽揚鞭

  楚國,郢都郊野。

  獵獵西風吹動赤色旌旗,墨色的甲胄連成一片,犀皮大鼓發出厚重的響聲。

  千軍萬馬默然而立,但他們眼眸銳利,泄出絲絲殺意。

  復仇!

  以血償血!

  在太子項宣征兵的最初階段,過程談不上順利,與項氏起兵反秦,楚人雲集而景從的盛況截然相反。

  當年楚地家家戶戶與秦人都有血海深仇,並且受到秦朝統治的壓迫,心裡都憋著一股氣,被點燃後瞬間爆發出來,形成遏製不住的“浪潮”。

  可七國和朝廷打生打死,大多楚人持吃瓜態度,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故而對於征兵前去討伐七國逆賊之事,響應者寥寥。

  除了半耕半兵的萬餘常備士卒外,項宣花費了近一個月,才召滿四萬人。

  這也是楚國遲遲沒有發兵的主要原因。

  不過項宣已經盡力了。

  如果強行征召百姓參軍,軍隊的士氣和戰力都得不到保障,反倒不妥。

  要知道叛軍在人數本來就占有優勢,楚軍的士氣還落了下風,縱使由阿父擔任統帥,項宣覺得這件事情亦是相當麻煩。

  當然,章邯、共敖、黥布他們知道項宣這麼想,定然會摸不著頭腦。

  局勢改變於陽夏侯壯烈犧牲消息傳來的時刻。

  楚地百姓這三四十年來,最為崇敬之人乃是楚王項羽。

  亂世之中,他率領江東子弟奮勇西去,滅了大秦,又推翻了熊心的腐朽政權,而這些年裡,楚國在他的手下可謂蒸蒸日上,人人安居樂業。

  擁有這般功績,項羽的光芒幾乎將統治楚地七百載的熊氏王族給蓋了下去。

  楚武王、楚莊王的遺澤太過久遠,百姓勉強記得的那幾位,是懷王、考烈王、幽王、哀王……任用了春申君的楚考烈王勉強說得過去,其他人不提也罷。

  而在楚地百姓心中僅次於項羽者,即是陳洛。

  陳洛在他們的印象當中,並非大漢陽夏侯,也不是大漢原丞相,大部分楚人親切地稱呼他為“陳令尹”。

  雖然隨著大漢官職的建立,這個官職取消了超過五十載,但楚人固執地認為它依舊存在。

  這樣的群體記憶往往難以說清,或許與楚國歷史上出現一位優秀的令尹,百姓往往富足安寧,出現一位奸佞的令尹,國家甚至會出現傾覆之危有關。

  而齊地、趙地的商人初來楚地,聽聞“令尹”此詞,不免好奇問詢。

  朝廷內都不存在的官職,楚地會有誰在擔任?

  楚人回復外鄉人的統一答案,便是陳洛。

  大部分人恍然應下,覺得很有道理。

  但若是有誰反駁爭辯,甚至嗤之以鼻的話,楚人恐怕就得拔劍了。

  老一輩跟隨項羽與陳洛出征過的楚人,對陳洛的愛戴毋庸置疑。

  而他們返回家鄉,娶妻生子後,不免會述說當年的故事,老卒並非史官,自然不會完全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上去還原歷史事件,而是帶有私人的情感,愛憎分明。

  黥布成了反復無常的小人。

  宋義則是欺上瞞下的奸佞。

  熊心頂著無為昏君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