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再向長安行(1 / 2)

  第345章 再向長安行

  微風拂來,吹起馬車上的風鈴叮當作響。

  一支並不顯眼的車隊正穿過秦嶺群山,朝著整個天下最為繁盛的城市進發。

  雖然這條路線並非進入關中的熱門路線,但每隔著一兩裡路,都能看到同路者。

  往上數一百年,這附近可沒有什麼縣城或村落,完全是荒蕪人煙的郊野,走上大半天都看不到炊煙,口渴了隻能去飲用溪水。

  但時代變了。

  大漢經過高祖、惠帝、文帝、景帝的統治,過了七十餘年的太平日子,國力早已恢復了巔峰。

  當然,可以換一種說法。

  自華夏文化伊始,現在的大漢就是巔峰。

  根據官府上一輪的戶籍普查,除去少量隱戶外,大漢現在共有七百萬戶,人口超過了三千萬,達到空前的水平。

  先秦時期有三萬百姓的國家,就可以征召出兩三千人的軍隊,算是一個小國了,擁有自保的能力。

  而有三百萬百姓的國家,便可以稱為一方霸主,懷著進取之心的國君,大概會產生問鼎天下的野望。

  現在的大漢有三千萬百姓,是曾經小國的千倍,是曾經一方霸主的十倍!

  無論在哪個時代,人永遠是寶貴且不可或缺的。

  哪怕換到科技發達的後世,難道就可以說人不重要嗎?

  沒有基層的工人,那基礎產業空心化,大量工廠轉移到國外,必然會發生且難以逆轉。

  從而導致高新科技從研發到落實,中間會經過更多不必要的環節,最後一點一點地讓出領先的地位。

  更不用說科技尚不發達的古代。

  人即是最寶貴的生產力,畢竟再先進的農具,都得由農夫來使用。

  而隨著國力的發展,長安自然成了整個大漢的焦點,是那一顆最耀眼的明珠。

  想到這裡,馬車上閉目養神的陳洛,嗅著微風中的清香,不由得想起了蕭丞相。

  對方和自己在討論長安選址的時候,提出過一個問題,“江寧你覺得未來的大漢都城,大概需要容納多少人?”

  陳洛尚且記得自己的回答。

  “多多益善,至少得以百萬人口為基礎選址,不能比這更少。”

  蕭何一開始被陳洛的設想震撼住了,但回去想了大半天,倒也理解陳洛的意思。

  畢竟新建長安城的時候,天下尚在動亂之中,群雄逐鹿並未結束,自己想提前選定都城位置,已經算得上目光長遠了,沒想到江寧一張口就是容納百萬人為基礎。

  後世的三線城市,人口超過百萬亦非稀奇之事,但放在漢代,一座城市內的人口超過百萬,已經不能用罕見這個詞來形容,應該說舉世無雙。

  古代可沒有高樓大廈和公攤麵積,百平方米的麵積最多居住兩戶人家,而且人多起來之後,更是要考慮排汙、交通、物資供給等問題。

  而他最開始感到震驚,單純因為在此之前,沒有出現過任何先例。

  沒有參考標準,自己作為決策者肯定會心生猶豫。

  可隻用仔細想想,之前沒有出現過百萬人口的城市,純粹是因為天下處於長久的戰亂之中,尤其是戰國中後期,每一場戰陣都是奔著讓對方十年二十年緩不過勁來,殺死的士卒與平民以萬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