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彈壓,暴動(1 / 2)

  第352章 彈壓,暴動

  夷安縣。

  大批百姓聚集在官府門口。

  他們沒有表現出過於激烈的動作,但眼中流露出了淡淡的不滿與失望。

  一個人在生活中遭受苦難,可以歸咎於時運不濟,沒有足夠的努力,但成百上千人都在遭受苦難,那就不再是時運,而是整個時代的問題。

  七國之叛,主謀荊國,齊地諸國則屬於從犯。

  後世燒死欽差大臣,導致本該起飛的區域淪為平庸。

  按罪行來估量,起兵叛亂明顯更加嚴重。

  故而終景帝一朝,齊地無論是諸侯國還是郡縣,其實都不怎麼受到待見。

  荊國拆分為郡縣之後,在文書上基本避免使用“荊”這類字眼,可齊地郡縣和諸侯國,卻無法避免使用“齊”“膠東”“膠西”等文字,相關的稱謂已經約定俗成了近千年,一時間根本改不過來。

  劉啟明麵上不會有任何表示。

  因為內心的喜好擅自更改大量地名,怎麼看都不像是正經統治者該做的事情。

  但他剛坐上王位兩年,這片地區就起兵造反,差點因此被掀下皇位。

  朕還得對這些地方產生好感不成?

  齊地長期沒有政策扶持,也就顯得沒有那麼奇怪了。

  不過齊地作為楚地和燕趙乃至三河地區的中轉站,靠著過路的商隊,同樣可以吃得盆滿缽滿。

  過路的關稅可以供給官府,稍微漏下來的一丁點油水便可以肥了無數百姓。

  因此齊地大部分地方的百姓都能夠自力更生,何況臨海地區可以煮鹽販賣,更是一項不錯的斂財手段。

  但這與膠西國統統無關。

  劉端在上位之初尚且收斂,但在宮廷變故後,就變成了徹徹底底的神經病。

  上行下效。

  膠西國便在他的治理下,官吏明目張膽地搜刮商隊的過路費,在貪汙腐敗的路上越走越遠。

  各個地方的商賈亦不是傻子,在膠西國吃過虧的,自然沒有道理去栽第二下跟頭,聽聞過膠西國惡名的,當是敬而遠之,不去自討苦吃。

  大量商隊繞行膠西國,想憑借商業恢復戰後的創傷,成了妄想。

  可靠著農業發展,百姓又不得不麵對膠西國官吏的橫征暴斂。

  大漢太平,其他郡縣正處於飛速發展的階段,膠西國卻如同一潭死水,沒有任何動靜。

  因此墨家弟子在集市、田壟上稍作鼓動,就有一大批農夫與小販選擇跟從,來到了縣衙外遊行示威。

  守門的差役見狀,慌慌張張地跑回了府內,將大門緊閉。

  麵對三五個“暴民”,他們尚敢靠著身上這層皮去狐假虎威,但麵對數百名憤怒的百姓,他們隻能躲回縣衙內瑟瑟發抖,然後向上稟報。

  “你去跟明府匯報,那些亂民又來了。”關上大門後,稍稍鬆了口氣的胖差役對同伴道。

  “唉,這都是什麼事啊。”另一名瘦差役嘆了口氣,“短短旬日,這些人來了三回,最短也得待五六個時辰,阿母和內人深怕我出事。”

  “可不是。”胖差役摸了摸圓滾滾的肚子,“你說我們又沒招惹他們,沒事來堵門,這讓明府麵子上不好看,也是讓我們為難,真不知道這些人圖啥。”

  “行了行了,不多說了,我這就去和明府匯報。”瘦差役擺了擺手。

  兩人對此事的立場和觀點有些偏差,聊不到一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