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劉端,膠西厲王
  群臣在早朝時齊齊彈劾膠西王,無疑形成了一股“勢”。
  劉徹很聰明,他明白自己可以借著這股力量,徹底將膠西王給按死。
  於是接下來定罪的流程走得很順利,根本不需要反復拉扯。
  一來是劉端犯的事情實在夠多夠重,按照律法定罪,直接可以按最高檔的規格來。
  原本高祖時期留下了規矩,諸侯以及徹侯除謀逆大罪外,可以免除死罪。
  但劉端鴆殺了數位朝廷兩千石的大員,真按死理來論,完全可以認為他有謀反的企圖。
  二來沒人想再為劉端申辯,定罪流程走得無比順暢。
  要知道從高祖朝開始,朝堂上就一直存在派係,又因景帝采用權術製衡之手段,讓紛爭更加明顯。
  很多時候某一名朝臣反對某項提議的原因,並非不同意這個觀點,而是敵對派係的人上書支持它的執行。
  正是有這種純粹為反對而反對的存在,讓這議事殿內很久沒有出現過整齊劃一的論調。
  劉端這次達成的成就,可謂前所未有。
  三日後。
  劉徹將詔書正式下達,除國膠西,黜劉端為庶民。
  當使者帶著這道旨意離開長安時,甚至配備著軍隊護送,讓眾人明白此事徹底成了定論。
  但這膠西王一案,絕不能當做孤立的事件來看待。
  敏銳的朝臣,在私下裡進行全盤梳理。
  通過時間線來進行盤點,這件事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先帝時期,劉端受封膠西為伊始。
  單論劉端徹底爆雷的開端,則是膠西國相派出使團,上書彈劾劉端。
  而整個過程中,又有三個關鍵的節點。
  其一是夷安縣百姓暴動。
  這讓天子打算調查劉端,並發現諸多疑點,加上膠西使團呈上文書,於是決定降罪。
  其二則是太後傳旨阻饒。
  竇太後參與其中,代表著此事不再隻是中央和地方上的矛盾,更有中央高層權力的內部鬥爭摻和進來,也讓原本平穩的發展,出現了波瀾,劉端差點逃過一劫。
  其三即那個叫陳珣的使者坦白身份,給了膠西王致命一擊。
  大漢宗室派人行刺陽夏文貞侯後人,這事若被有心人傳播,那可是要動搖國本。
  人心的力量從來不容忽視。
  陽夏文貞侯受到先帝推崇,受到大漢無數百姓和官員敬仰,再加上陽夏陳氏近些年裡,並未犯下過任何錯誤,名望可以稱得上深入人心,在東南地區尤盛。
  當年陳勝在大澤鄉舉事,即是舉著項燕的名義。
  要是不處理劉端,焉知未來會不會有人舉著為陳氏鳴不平的旗幟,起兵作亂。
  明智的統治者絕不會給國家留下這麼大的隱患。
  故而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劉端不再有任何機會。
  哪怕竇太後,都選擇袖手旁觀,沒有繼續替他求情。
  不過朝臣們並未忽視膠西王一案的後續影響。
  畢竟膠西國除,隻要劉端沒有瘋狂到起兵造反,中央和地方上的矛盾算是徹底解決。
  可高層權力的內部鬥爭,尚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