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拜訪曹時,小霍去病
  劉徹做事向來雷厲風行。
  尤其是處理此類國家大事,隻要做好了決定,就在第一時間選擇執行,絕不拖延。
  在次日早朝上,他直接宣布了調動關中以及三河地區的存糧,征發民夫,運往南方地區,救濟受災百姓。
  說句實話,大部分臣子被劉徹突如其來這一手安排弄得有些發懵。
  咋回事啊?
  我們也沒聽說南方傳來文書,提到發生洪災啊。
  部分武將更是瞇了瞇眼,泛起興奮的光芒,開始浮想聯翩。
  如果沒有發生洪災,那麼這件事情就更值得玩味了。
  陛下大規模往南方調運糧食,莫非是學太祖高皇帝,想玩一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借著賑災的名頭,實際上是在為戰爭做準備?
  大漢的國力已經積蓄到相當恐怖的地步,七十餘年的底蘊相當驚人,已經有外拓的資本。
  不過沒有足夠的騎兵,尚且無法直接踏上草原,直接驅逐匈奴。
  可南越國所處的那個位置,不再像漢初那般交通部便,如果想要打過去的話,那就是明擺著的戰功啊。
  自從平定七國叛亂之後,鮮有有能靠著軍功出頭的列侯。
  偶爾對匈奴作出反擊,亦沒有興師動眾,基本深入草原兩三百裡,便打道回府,連匈奴王庭的影子都見不著。
  這些武將的猜測離譜,但也是他們內心深處渴望的一種反應。
  不過等到劉徹正式指派具體執行這個活計的人後,這些武將幻想破滅。
  劉徹是按照早就商議好的安排,讓陳洛和曹壽攬下這個差事。
  若是正規的軍事行動,自然不可能派遣陳洛這個新人,再加曹壽這樣的組合前去。
  聽著實在有些不靠譜。
  大部分臣子對於名單上的這兩個人,並沒有什麼意見。
  賑災不是什麼事少功高的任務,需要舟車勞頓,需要在受災區域連軸轉,並且肩上扛起一定的責任。
  當然,這和兩人的身份同樣不無關係。
  陳洛乃陽夏陳氏子弟,屬於陛下的親信,在朝臣的眼中算“自己人”,而且這半年以來的表現讓他們非常嘆服,本來就該往上提一提位置了,靠著調控賑災糧草的功績,足夠更進一步。
  至於平陽侯曹壽,成分亦是如此。
  他迎娶了陽信公主,即劉徹的二姐,和皇帝的關係算得上親近,再加上他是曹參的曾孫,留下的遺澤雖然不多了,但大部分臣子還是不願得罪,給上幾分麵子。
  這兩人組隊前往,要能力有陳洛,要關係有陳洛,要群臣放心亦是有陳洛。
  曹壽倒不是完全沒有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