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陳洛大動作的準備(1 / 1)

2024-01-30作者:靈麓夜行 第374章陳洛大動作的準備 南郡城郊。 久違的陽光照下,居然給人一種晶瑩剔透的寶石感。 “終於有天晴的跡象了。”陳洛略顯疲倦地揉揉眉心,語氣算不上輕鬆地舒了一口氣。 天道所求,乃是平衡。 任何事情超過那個極限點之後,都不再會是好事。 一場雨水在大旱之時降下,可謂甘露,百姓會手舞足蹈地贊美。 但這兩個月期間,南方諸郡連續不斷地降水,偶有停歇,天空亦是陰沉沉的。 如此情況下,看著田地裡泡爛的作物,沒有誰會想要讓這場雨繼續下去。 “伯玉,平陽侯那邊專程派人來找你了。”李序此時不知從哪個地方冒了出來,沖陳洛說道。 他在這些天裡,同樣是個大忙人。 陳洛負責把握賑災大方向上的計劃,而李序則是需要將這些計劃落在實處,將各種任務安排到位,甚至親自跑到基層,把那些事給一件一件做到位。 單論辛苦程度,他恐怕在這次賑災所有人中排在前三。 不過身為墨家弟子,李序倒也樂在其中。 “不是隻送信?平陽侯那邊派誰來了。”陳洛側過頭,雙眼微瞇,“嗯……他們應該剛到廬江郡沒多久吧。” 他們雖兵分兩路,實際上一直保持聯係,每隔十來天,就有書信來往。 上次平陽侯信裡的內容,言說他們剛離開九江郡。 那邊的災情不算嚴重,於是帶著物資繼續南下,去往廬江、豫章兩地賑災。 按照時間來進行推斷,平陽侯得剛到廬江郡沒多久,就派人專程過來找自己,估計是發生了不小的事情。 “來使自稱衛青。”李序答道,顯然對這事專門上了心。 陳洛一愣。 衛青怎麼來了? 要知道曹壽的之前的信件上說得很坦率,那邊的賑災事務主要就是靠衛青負責,自己其實沒有乾過什麼事情,最多是出麵與地方官員交流。 在這樣的安排下,九江郡的賑災井井有條,尤其是陳洛寫信過去告訴衛青“以工代賑”的做法後,更是讓他如虎添翼,九江郡的秩序很快就恢復了正常。 這不由讓陳洛感慨,有些人與生俱來的天賦稍經磨煉,便洗去鉛華,璀璨發光,讓人羨慕都羨慕不來。 不過單論衛青的大軍團指揮能力,可以說縱觀整個歷史,足以排在前十的行列,在漢代穩居第二,就隻有韓信足以壓他一頭。 而大軍團指揮能力這個大項下麵,就包含了糧草調動、安營紮寨等細節。 這些和工賑存在相當部分的重合。 而衛青恐怖的上限可以說是由本身的天賦便已經決定好的,歷史上數次大型戰役的鍛煉,隻能說是讓他的指揮能力愈發完善,相當於說從九十五分提升到了九十八分,現在安排賑災事宜,對他來說同樣是一種鍛煉。 行軍打仗這種事,尤其是大軍團作戰,動輒涉及數萬人生死,真不是誰上誰都行。 現在的陳洛隻能確保自己安排十萬人以上的軍隊,在行軍趕路的過程中不出岔子,防範得住敵人襲擊,但真要在戰場上與敵軍對拚廝殺,他最多控製得住中軍的那三五萬人,沒有精力再去指揮餘部,得靠偏師將軍自行指揮。 故而學過了韓信的《淮陰兵書》,陳洛還是更喜歡項羽的沖陣打法。 至少在熱兵器時代來臨之前,重騎兵沖陣在局部戰場上等同無解。 經過係統加點和不斷通過實戰和理論學習的陳洛,對於大軍團指揮都相當頭疼,足以看得出它的難度。 真像貳師將軍李廣利那種廢物,執掌數萬大軍,經過數次大戰的鍛煉,靠著精銳的軍隊可以偶爾獲得勝利,結果最後栽在簡單的埋伏中,埋葬了漢家數萬男兒的性命,自己屈辱投降後,結果一年多又被匈奴殺死。 簡直恥辱。 “衛青在城內嗎?我的事情處理的差不多了,這就回去見他。”陳洛明白衛青不會無故放下廬江郡那邊的事情,所以自己將他們見麵的優先級排到很高。 “他已經過來了。”李序半轉過身,望了望,接著朝不遠處一指。 陳洛順著方向看過去,發現衛青剛把馬匹的韁繩係在道旁樹上,在自己的隨從帶領下,朝著這邊走來。 沒過多久,衛青走近,拱手行禮道:“見過陳公。” “這一路上辛苦了。”打量兩眼,陳洛伸手拍了拍衛青的肩膀,沒有先問發生了什麼事。 他身上的衣袍有種說不上來的“臟”,哪怕身上披了避雨的蓑衣,但騎馬必然淋濕,來不換洗,故而落著灰塵、沾著泥點兒,給人整體上的觀感就頗為匆忙倉促。 再看衛青眼眶下掛著重重的眼袋,寫滿了疲憊。 按照自己的估計,他從廬江郡出發後,路上真沒有經過太多休息。 頓時,衛青覺得肩上壓力一輕。 “多謝陳公體諒。”他抿嘴應答。 陳洛沖他點了點頭,“曹時兄的那些信裡,都把你的功勞原原本本地告訴我了,你這段日子乾得非常好,我很慶幸讓伱一同跟來賑災。 現在這裡沒熱水泡茶,也沒地方落腳,不能坐下和你好好詳談。 那阿青你就把事情長話短說,說完了,你去城裡好好休息,有什麼問題,我來負責解決。” 坐在領導位置上,自己說出這一番話,讓人怎能不迷糊。 先表彰衛青之前的事跡,再說出體諒之言。 綜合起來,現在還不是大將軍的衛青哪能扛住這套KFC的手段,差點沒熱淚盈眶。 從綁在腰間的匣子中拿出信件,衛青捧送給陳洛,“陳公,我還不累,暫時不必休息。 現在廬江郡官場有些復雜,賑災遇阻,如果按照這樣的情況繼續下去,廬江郡賑災恐怕困難重重,於是曹公寫信,讓我送來告訴您。” 接過信件,陳洛嘆了口氣。 看來真有麻煩啊。 單純隻有衛青過來的話,他尚且可以自欺欺人,覺得對方可能過來報喜。 可見著衛青匆匆趕來,陳洛就明白廬江郡絕對發生了什麼。 等到衛青親口說出,承認了一切,自己接受這個事實的同時,隻能開始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將整封信仔細地閱覽一遍過後,陳洛神色沒有變化,但攥信的右手青筋暴起。 荒唐! 廬江官場居然如此荒唐。 曹壽所寫的信上,沒有明說發生了什麼事情,但陳洛知道衛青前來必定不是小事,認真閱讀之後,通過隻言片語便將整件事情基本還原。 他完全沒想到會有官員對賑災的糧食動心思。 將天下比作一間豪華的宮殿,那麼百姓就是支撐這間宮殿的梁柱,是鋪設在地的基石。 這場洪災讓梁柱發生腐朽,基石開始蝕壞。 廬江那些人的行為,就如同將修補梁柱的木材偷到他們自己家中當柴火,無疑是在損害整個天下的利益,雖說日後這間宮殿倒塌下來,一樣會將他們砸得粉身碎骨。 可那又有什麼用呢?

遲到的正義不是正義,不能即使降臨的懲罰,亦難以平息人心的怒火。 待到那個時候,房屋已經倒塌,想要再建立新的一間房屋,需要耗費的時間、材料,遠比在原有的基礎上縫縫補補要難。 難上很多。 “這事我知道了。”陳洛抬起頭來,嘴角微微下撇,顯得麵色有些陰沉,不過他看向衛青,還是擠出笑容說,“我會想法子處理好的,你先跟著阿序回城裡,讓他給你安排地方休息。” 衛青一愣,心說:曹公不是說他在信上寫得比較模糊嘛,您這就都看出來了? 不過他倒是搖了搖頭說:“陳公,您這邊不需要我在邊上協助嗎?若是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我好隨時給您匯報具體情況,單看著曹公這封信,想必很多內幕都了解不明白。” 若是陳洛知道衛青的想法,隻會笑著回應,薑還是老的辣。 擔任禦史大夫十餘年,見過的彎彎繞繞數不勝數,廬江郡那些人究竟懷著什麼心思,曹壽稍微透個底,自己一瞧便知。 那些人用的手段算不上高明,自己之所以憤怒,是因為沒想到那些人如此膽大妄為。 “不用了。”陳洛擺了擺手,瞇著眼說,“真要解決這件事情,就不能單純以這件事情作為突破口,借此事入手倒還可以。你回城內休息好之後,倒是可以把廬江那些人的名單寫一份給我,我到時候再用。” “明白了。”衛青怔了怔,點頭應下,跟在李序身後離開。 有些事情,他稍點就通,而且懂得不要多問,該裝傻的時候就學著裝傻。 望著衛青的背影,陳洛若有所思地揉了揉下巴,嘴角上揚,輕笑一聲。 歷史上的衛青,作為武將立下滔天功勞,換到大部分朝代,想要保住性命屬實不是一件易事。 而他得以善終,一方麵是遇到了漢武帝,另一方麵則和他這個人的性格、選擇等各方麵因素脫不開關係。 有些人認為漢武帝不殺衛青,是因為他是忠厚老實,唯唯諾諾,不會威脅到皇權地位。 這樣的判斷大概是不準確的。 畢竟能統兵數十萬的大將軍,要說治軍時沒有鐵血手段,換誰能信?

而陳洛現在與衛青接觸下來,發現他不止在軍事上有天賦,如果從政的話,也不會少了手段。 隻不過前世衛青在軍事上的鋒芒太盛,所以其他方麵必須藏拙,甚至放下身段,刻意去奉承討好劉徹,也難怪太史公會在《佞幸傳》裡提到衛青。 畢竟作為外戚加武將,若是在皇帝麵前倨傲起來,就是有十個腦袋都不夠掉的。 收回目光,陳洛重新看著手中那封曹壽寫來的信件。 這些人真是大漢的蛀蟲啊,他們身居高位,屬實是浪費國家的資源。 自己單純解決廬江郡的那些人,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罷了。 大漢現在三四十個郡,像廬江郡這樣徹底腐敗的肯定不多,但地方縣城內的小蒼蠅,數量必然不少。 現在由禦史大夫主導的監察製度,實際上並未過時。 但是一項好的製度,往往需要優秀的官吏執行,方可稱為善政。 比方漢初陳洛擔任禦史大夫的時候,基本上方方麵麵就可以監察,不用顧忌對方的身份,皆敢直接彈劾,在那個時候,禦史大夫起到監察效果,說一句卓越都不過。 之後接班陳洛的張蒼哪怕不會主動得罪某些派係,但要是那些官員做得過分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他一樣毫不猶豫地會選擇上書彈劾。 可隨著文景二朝推行“無為而治”,讓地方上的官員根據當地的情況去推行相應的政策,中央不進行過多的乾預,在這樣的情況下,於是禦史大夫的監察權力開始降低,變得更像是“副丞相”,作為正式接替丞相前的鍍金職位。 而有意坐上丞相的位置,那肯定不好得罪太多派係,所以他們在禦史大夫的位置上,哪怕彈劾官員,地方上一般也就止步於千石,不會再往上走,京官的標準還要更低。 這條默認的規矩延續了超過三十年,基本形成為一條潛規則。 隻要你沒乾什麼天怒人怨的事情,那基本上不用遭受彈劾,所以之前膠西王劉端被齊齊彈劾,實際上是非常罕見的事情。 這樣的規矩固定下來之後,想要扭轉變更,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陳洛也明白這個道理。 畢竟漢初秩序剛剛建立,自己等於在全新的畫布上作畫,不用擔心有什麼束縛。 但現在製度運行了七十年,畫布上有了無數塗抹的痕跡,想要重新扭轉大部分朝臣的習慣,那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甚至說自己哪怕在當今重新成為禦史大夫,都不可能再像漢初那樣大膽做事,得需要更多的權力與背景。 但等自己繼續往上走,脫離了禦史大夫的職位,那就沒有合適的名義再去乾涉屬於禦史大夫這個職位的事務了。 所以陳洛決定從另一個角度來解決問題。 在朝堂上沉寂一年,待到賑災結束後,他得想辦法搞點大動作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