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從洛陽到長安還有一段水路,交通不便耽擱時間嘛!”李治笑道:“你若是想吃又有何難?讓宮使用快馬從洛陽運到長安就是!”
“陛下,妾身豈是貪口橘子吃?”武氏道:“妾身的意思是,為何不將都城遷到洛陽來,洛陽處於天下之中,四方貢物皆至,比起長安偏處西方,要方便多了!”
“嗬嗬!”李治笑了起來:“媚娘,太平時日的確如此,但若戰亂一起,長安便比洛陽強了,隻需閉潼關自守,發關西兵眾便可平定四方。祖宗定都長安,是有道理的!”
“妾身以為未必!”武後反駁道:“如今關中戶口日繁,漕運一日不至,長安兵民便無食,縱然有百萬之眾,無糧又有何用?若是真的戰亂四起,閉潼關自守肯定是不成的!”
麵對妻子的反駁,李治臉色變得不好看起來,在我國古代政治話語裡,通常是以漢唐並稱的,當時的士人也通常以漢自稱,比如詩句中的“漢皇”其實指的就是唐朝天子,如果細究起來,唐朝士人口中的“漢”其實更多的指的是西漢,因為西漢與唐都是建都於長安,都是以關西為根本,通常來說也認為西漢的國勢要勝過東漢。
甚至許多士人認為漢光武帝因為關中殘破而建都於洛陽而不是長安是東漢沒有西漢國勢昌盛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聯想力豐富的士人甚至將平王東遷和漢光武帝建都於洛陽聯係起來,認為漢光武帝建都於洛陽就是平王東遷,失去了宗周之地,有某種神秘學上的聯係。李治當然也知道這些,聽武後要求遷都洛陽,自然臉上不是太好看。
“關中陸海,南有川蜀之饒,北有苑馬之利,西有隴上、西域商賈,東向而製天下,乃王霸之基,豈可輕棄?”李治的神色變得凝重起來:“遷都之事,媚娘你不必再提!”
看到丈夫在自己麵前少有的嚴肅,武氏隻得低下頭,不再說話。過了一會兒,李治覺得自己方才的口氣也許太重了些,便笑道:“寡人也知道你跟喜歡洛陽些,畢竟你當初在這裡也呆了那麼多年,不如這樣,今後每年我們在洛陽住半年,長安住半年?”
“多謝陛下!”從丈夫話語中感覺到了讓步,武氏心中暗喜:“其實也不用住半年那麼久,有三四個月就很好了!”
“這有何難,每年寡人來洛陽巡幸算起來也有三四個月了!”李治笑道:“其實寡人何嘗不知道洛陽的好處,但眼下與吐蕃的戰事迫在眉睫,在長安也方便許多,等到吐蕃的戰事平息了,再來洛陽多住些也無妨!”
“吐蕃的戰事?”武氏敏銳的捕捉住了這個關鍵字:“陛下打算大舉出兵了?”
“嗯!”李治點了點頭:“八月吐蕃發兵攻我西域諸城,安西那邊已經報急。寡人召隴右薛仁貴奏對,他力主乘吐蕃兵出西域,青海空虛的時機,出兵青海,護送吐穀渾汗恢復故地,然後直取邏娑(今拉薩)的方略,寡人已經允了!”
“邏娑?這是何處?”
“是吐蕃的國都!”
“直取吐蕃國都?那薛仁貴果然好氣魄!”
“是呀!將軍三箭下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豈是他人所能及的?”李治笑道,話語中滿是對薛仁貴的偏愛。
“若是隻有薛將軍一路軍,隻怕勢寡!”
“自然不止他一路軍!”李治笑道:“還有阿史那道真,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寡人還派遣使者招王文佐前來,應該也快到洛陽了!”
“王文佐?”武氏笑了起來:“他不是去清河崔氏求親去了,你卻召他前來,莫不是耽擱了他的好事?”
“不過清河崔氏而已,他此番若能再建功,寡人便從宗室中擇一好女子收為養女,賜婚與他便是!”李治笑道:“豈不是遠勝一崔氏女?”
“這倒也是!”武氏笑道:“太子甚為看重他,這樣便是一家人,手足股肱!對了,陛下召王文佐來是想讓他在薛仁貴麾下聽命?”
“不是!”李治搖了搖頭:“寡人打算讓他去劍南道!”
“劍南道?為何去那兒?”武氏不解的問道。
例行求訂閱,票票,打賞!接下來吐蕃戰爭真的不好寫,各種資料不好找呀!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