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海東青(2 / 2)

王勃聞言大喜,原先的怒氣早已蕩然無存,他向崔弘度道了謝,便喜滋滋的出去吩咐鷹奴去了。崔弘度看在眼裡,笑道:“盧兄,這是你哪位世交的子侄,倒是還有些孩子氣,得了個新玩意便把原先的氣性都忘了!”

“崔兄說的哪裡話!”盧照鄰苦笑道:“你應該聽說過世人將在下與王勃、楊炯、駱賓王四人並列而稱吧?”

“這哪裡是虛名!”崔弘度笑道:“文章千古事,盧兄文章詩文海內共欽,便是千載之後,世人亦當誦讀不已!”

“是嗎?”盧照鄰笑道:“那崔兄今日可是眼拙了,方才那位便是王勃,若論文章詩文,我們其餘三人都遠不及他,這四傑卻是拿我們三人來湊數的!”

崔弘度張大了嘴巴,半響合不攏嘴:“這,這怎麼可能?看樣子他才二十出頭呀?”

盧照鄰笑道:“若是活得長就能寫出好文章,那天下第一文章大家一定是隻老烏龜!”

崔弘度聞言大笑起來:“不錯,不錯!我等庸碌之輩,的確是無法理解。今日幸好賠了他一隻海東青,不然隻怕千載之後,也會被人嘲笑不識仙人降世呀!”

這時王勃已經從外間回來,他滿臉喜悅的向崔弘度躬身行禮:“多謝崔將軍慷慨贈鷹!”

“無妨!”崔弘度笑道:“這海東青在別處確實難得,但在我這裡卻不是什麼稀罕物,王賢弟若是喜歡,便拿去玩賞便是!”

“我在長安時,達官貴人家中好鷹甚多,但無一能及這海東青的!”王勃笑道:“便是其他幾隻獵鷹,在長安也是難得一見之物,卻不知崔將軍是從何處而來!”

崔弘度笑了笑:“方才那阿克敦說賠你一隻鳥兒,惹惱了你,其實這倒也不能怪他。這獵鷹在他家鄉確實不是什麼稀罕之物。我家主上平定倭國、高句麗、遼東之後,當地部落畏服,便進獻鷹隼以為貢賦。其實長安應該也有從遼東而來的獵鷹,隻不過是這幾年的事情,賢弟可能不在長安,所以不知道!”

“這倒是,我離開長安已經有數年了,對於京中情況並不了解!”王勃點了點頭。

此時茶已經燒好了,崔弘度一邊為二人倒茶,一邊叫來仆從去告知王文佐盧、王二人的消息。三人喝了幾口茶,帳中的氣氛也漸漸活絡起來。原來盧照鄰和王勃雖然文名極盛,但在仕途上卻頗為坎坷。前者在劍南道當了三年小官後,便被免去官職,在成都當了閑散人士;後者雖然少年便得官,但卻因為詩文惹惱了天子,不得不離開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去蜀地自我流放,實際上兩人都已經淪為了政治上的邊緣人,以他們的出身,才學來看,都是混得很不得誌的。

“弘度,有貴客前來,為何不引到我帳中?”

隨著說話聲,門簾被掀開了,王文佐站在門口,身旁是一名俏麗少婦,正是崔雲英。盧照鄰和王勃趕忙起身行禮,王文佐擺了擺手:“二位免禮,今日偶遇,實在是有緣,便免去俗禮,說笑便是了!七娘,這烹茶之事便交給你了!”

“是!”崔雲英笑道:“今日得見二位,平生所幸,還請二位莫要拘束!”

崔弘度讓出主位,自己坐到右手邊,崔雲英跪坐在茶爐旁,王文佐坐在當中,目光掃過二人,盧照鄰隻覺得對方目光懾人,讓人下意識的低下頭,以避免與其對視,暗想這王文佐近年來破百濟、高句麗、倭國、吐蕃,聲名極盛,現在看來聞名不如見麵!

“王公!”王勃笑道:“在下方才聽貴屬說,看見煙火所以前來探查,我知道這是軍中法度,不過這裡本是國中,您也不是行軍打仗,卻也要如此?”

王文佐笑了笑:“我麾下多為戎人,以射獵放牧為生,遷徙於山野之間,斥候巡查早已習以為常,雖是國中,亦如尋常一般,倒是讓貴客見笑了!”

聽到王文佐的回答,王勃神色微變,他方才的問題其實暗含不敬,王文佐卻實話實說,似乎全然未曾感覺到話中的暗刺。他在長安這些年見聞不少,知道那些身居高位之人不管表麵上再怎麼謙恭好客,但真正心胸寬宏的卻一個也沒有,哪怕是稍微有一點不是的地方,立刻就會變色發作。像王文佐這樣有事說事的,以平視人,一個也沒有。

“王公,我看你的隨從所用箭矢與尋常箭矢大不一樣,這又是為何?”盧照鄰在旁邊趕忙把話題岔開去,免得王勃又說錯了話,惹來麻煩。

“哦,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是不是更長大一些?”王文佐笑道。

“正是,在下從未見過如此長大的箭矢!這等箭矢,隻怕難以及遠吧?”

“確實如此!”王文佐笑道:“不過雖然不能及遠,但近距離卻能破甲,尤其是射中兩肋、麵部、咽喉等薄弱處,一箭便能使敵不能動彈,非輕矢所能及!”

帳內人閑聊了幾句,提到長安舊事,王勃突然長嘆了一聲:“王公,此番你受詔還都,端的是春風得意,也不知道何日我也能如你一般,受天子手詔,返還長安!”

王文佐聞言一笑,暗想這戲肉終於來了,唐代這些詩人不管才學再怎麼牛逼,後世視之為半神半人,但心中念念的隻有一件事——詩名動天子,入朝為大夫。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流量變現,隻不過唐代詩人要變的不是錢,而是權力。四傑也好,李杜也罷,他們一生辛苦追求的還是能夠入朝堂,建立佐命之功。

(本章完)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掌上閱讀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