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會有很多書友疑惑——為什麼青登他的全名是【源橘青登盛晴】?為什麼他的全名那麼長?這個源和盛晴是什麼? 作者君在此開個科普帖,來跟大家科普一下古代日本的姓名文化。 首先,開門見山——在古代日本,武士們的全名都是那麼長的,大家所熟知的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近藤勇、沖田總司等這些名人的名字,以及本書主角“橘青登”這個名字,都隻是他們名字的簡稱而已。 一名武士的全名,至少有4個組成部分,我以青登的全名“源橘青登盛晴”來舉例說明。 “源”是【氏】,是日本古代氏族集團的名稱。大家所熟知的“源、平、藤、橘”,這四個都是氏,青登是源氏的後裔,所以自然是以源為氏。 “橘”是【苗字】,在奈良時代、平安時代的中古時期,人們彼此稱呼都是直接采用“氏+名字”的姓氏,比如源義經、源賴朝、平清盛。 但隨著武士階級人數的激增,每個氏族分出了很多家係,為了方便區分這些家係,武士們開始放棄“氏+名字”的稱呼形式,創造了“苗字”。 在非正式的場合,采用“苗字+名字”的形式來進行稱呼。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裡麵的織田、德川就是這二人的苗字。 “青登”是【通稱】,這個有點類似於我國古代的“字”,古代日本人覺得本名隻有非常親密的人才能叫,所以創造出了一個通稱來方便他人來稱呼自己。 “盛晴”就是【本名】了,名字隻有非常親密的人才能喊,亂喊別人的本名,是一種極度沒禮貌的行為,等同挑釁。 因為名字隻有極少一部分人有資格喊,所以到了江戶時代,武士們在做自我介紹時,隻會報自己的苗字與通稱。 因此本書裡,青登跟他人做自我介紹時,隻會說“在下橘青登。”,隻報自己的苗字和通稱,不會一上來就跟人說自己的本名是啥。 到了明治維新後,明治政府頒布了《苗字必稱令》,廢除了這復雜的姓名製度,隻保留苗字作為人的姓氏,保留本名作為人的名字。 按照不同時代的稱呼習慣,一個人能有不同的稱呼。 在習慣“氏+本名”的平安時代,應該管青登叫“源盛晴”。 在習慣“苗字+通稱”的江戶時代,應該管青登叫“橘青登”。 在習慣“苗字+本名”的現代,應該管青登叫“橘盛晴”。 順便一提——沖田總司的全名是“藤原沖田總司春政”,近藤勇的全名是“藤原近藤勇昌宜”。 而這還不是一名古代日本人的名字長度的極限。古代日本的姓名製度裡,還有“八色姓”、“法號”等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這個等之後有空了再接著往下科普。
橘青登的全名:【源橘青登盛晴】的科普(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