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煙酒僧”Routine(2)(1 / 1)

錢餘的年年有魚 奚兮CC 5537 字 2024-03-16

“你們一會兒還有課吧?”過了一會兒,錢餘開口問道。   兩人都點了點頭——在魚房裡待了一個多小時,二人依舊有些“意猶未盡”,可研一的學生還有課要上,特別是幾門必修課程,可不能輕易請假、缺勤,於是兩人隻能無奈地走出魚房。   “今天呢,就先簡單地跟你倆介紹一下魚房,下次帶你們進行實際操作,從配魚、收卵、胚胎養殖,再到幼魚、成魚,另外還有胚胎及幼苗觀察、成魚安樂死、魚體解剖等等。你倆跟一個周期,大概就能把這一整套斑馬魚的實驗流程弄清楚了。”錢餘認真負責,決心要帶師弟師妹們上手做實驗。   上午十點,兩人準時趕到教學樓——魏濼有英語課,而柳沅去上了一堂政治課。錢餘則返回實驗室,又跟著順際寧忙活了大半天。   吃過晚飯,錢餘回到宿舍,入門就看到研究植物的室友。那帥小夥正在椅子上“葛優躺”,全然一副累壞了的樣子。   “難得你這麼早回宿舍啊?”錢餘打了聲招呼,也走到自己的座位處,放下了書包。   “別提了,今天可把我給累壞咯。”   帥小夥所在的課題組研究擬南芥,其同樣作為一種‘模式生物’——擬南芥基因組小,個體小,結實率高,十分適用於遺傳實驗操作,可謂“植物界的果蠅”。   其實擬南芥的培養周期,在各類實驗植物中已經算很短了——從發芽到開花,隻需要4至6周,大約兩個月可收得種子。但這與細胞培養相比,依舊是“日久月深”,帥小夥總是有些忍不住眼紅,特別羨慕同宿舍那位研究細胞的室友。   “我今天帶著師妹搬營養土,又接著和了三十幾盆,還給兩個植物培養房裡的材料都澆上了水。”   帥小夥實驗室訂購的進口有機泥炭土,一包足足有200多升,將近40公斤。必須找兩三個人,使出‘吃奶的勁兒’才能搬得動。土壤一到貨,學生就要推著板車,將五、六包土搬上車帶至培養房的緩沖間,每次至少得上下來回兩三趟。雖說實驗樓有電梯可用,但這一搬、一推、一卸,總是費勁的。   待土歸置完畢,需要先將略微壓縮的土壤用手鬆化,再加入少許蛭石,均勻混合,接著進行分裝滅菌,以祛除各種菌類、蟲卵等。等到滅菌結束、土壤溫度降低,便稍加水和勻,將土填入種植盆中。滅好菌的一筐土,大概能填滿4至6個32穴孔的種植盆。   帥小夥今天一口氣給6筐土滅了菌,和滿了33盆土。待一一播完了種,他又把培養房的老材料移出,再將新盆搬入,最後往盆底灌水。可惜培養房內不設水源,隻好提一個兩至三升的塑料桶,到外間裝滿水後,再往植物房裡抬。一盆材料需加一兩勺水,頗費臂力。   這樁樁件件,可都是純體力活兒。   “要是誰家裡經常買花泥種花,應該就能體會‘腰酸背痛’的感覺咯……隻怪實驗室這一屆沒有招男生,唉——現在隻能把女生當男生用啦!”帥小夥無奈搖頭,“可好歹我是當師兄的,也得學會憐香惜玉不是?”   帥小夥接著打了個嗬欠,一臉疲憊:“不過招師妹也有好的地方,女孩子一般都更為細心,我也能放心地把材料交給她們照顧。”   與魚類相比,擬南芥作為植物,可算是半個“死物”——植物不能像動物一般,自行來去,它們在細胞層麵的“向性運動”,也無法將自身帶離原地。因此,植物對於環境的脅迫更為敏感。   “擬南芥的病蟲害還是挺常見的,哪怕是長在溫室裡,也時常會遭遇蚜蟲、紅蜘蛛等。有時候澆多了水,或者空氣潮濕,則易發白粉病;若此時恰好遇到批次不好的泥炭土,可能連土壤表麵都會長一層黴菌。”帥小夥說著說著,越發有些不適,趕緊搓了搓手臂上起的雞皮疙瘩,“要是哪天泥土‘長了蘑菇’,這同一批次播種的擬南芥啊,可就一盆都別想留下咯。”   材料養不好,就別妄想用來做實驗了。   談及病蟲害,錢餘卻認為,飼養斑馬魚需要麵臨更多的挑戰,包括寄生蟲、細菌類、真菌類,以及其它非感染類的先天疾病等。有時水質不佳,也會導致斑馬魚急性中毒。   每一位進入魚房的學生,都不應患有‘人魚共患’的疾病,例如腸炎弧菌、沙氏桿菌、線蟲病等,感冒、咳嗽者也需慎入。錢餘今後還要另尋時間,給魏濼和柳沅加大科普力度……   同樣擔心實驗材料染菌、染病的,自然也少不了培養細胞的陳幸。   細胞培養技術是一種體外實驗,在無菌的環境裡,在一定的營養條件下,配合適宜的溫度、酸堿度、滲透壓等,讓細胞正常生長、繁殖,可以培養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細胞。其中,動物細胞的離體培養須使用血清——其作為營養液,提供細胞生長的各種必需因子。   “這養細胞呀,最怕的就是染菌了——細菌、真菌、支原體、病毒等汙染源,可能來自實驗室環境、實驗人員自身、實驗器械、試劑等等,最終導致細胞樣品無法使用,所以我們必須嚴格遵守操作程序。”   這天晚上,陳幸正好進行細胞傳代實驗,於是順帶著給新來的師弟師妹“露一手”。   “這是人乳腺癌細胞MCF-7,這一批的生長密度已經達到80%,可以進行傳代培養了。”   當細胞長成基本飽和的致密單層,便可進行“傳代”,即細胞的“分瓶再培養”,使其有空間繼續生長。傳代也是保存細胞株係的一種方法,但一般隻培養到第10代,以保證其正常的增殖能力、遺傳完整性等。   “你們上實驗課應該都實踐過,要是有哪一步記不清了,我這實驗記錄本上有大致的步驟,你們先看一看。”陳幸攤開本子,“細胞培養是無菌操作,一會兒我就不便開口說話了,以免染菌。”   師弟拿過記錄本,和師妹一塊兒翻看著:“我倆先在‘生物安全櫃’外邊觀摩,‘小師妹’師姐,你就給我們‘打個樣兒’唄。”師妹聞言也連連點頭,忙從實驗服的口袋裡掏出小本子和筆,準備就緒。   陳幸隻能無奈地笑了笑:“叫‘師姐’不就行了,還有必要加前綴嘛……”   “嘿嘿……”兩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這不是低年級的都叫順口了,一時也改不回來咯。   陳幸倒不是很介意,反而繼續說起了細胞培養的注意事項:“先將水浴鍋預熱至37℃,將無菌的培養瓶、離心管、吸管等放入生物安全櫃中,經紫外線照射30分鐘,並用75%的酒精擦拭臺麵。”   師妹埋頭記錄,不一會兒就抬頭問道:“我記得之前實驗課教過,‘懸浮型’細胞可直接分瓶,若有細胞‘貼壁’,則需先用胰酶消化……不知道這個MCF-7細胞傳代,具體怎麼操作呀?”   “這MCF-7細胞呀,是從一位69歲白人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胸腔積液中得到的,具有已分化的乳腺上皮特性,所以正常情況下,它是上皮細胞樣、貼壁生長,屬於乳腺腫瘤乾細胞,理論上能夠自我更新、無限增殖。”   陳幸繼續說道:“其實在各類乳腺癌細胞中,MCF-7算是一種生長緩慢的細胞係。在我們實驗室的體係裡,通常呀,復蘇後前2代的細胞貼壁比較慢——大概需要5至7天,才能增殖到符合傳代的密度。MCF-7前期形成鬆散的‘三維團簇結構’,然後逐漸生長為扁平的單層細胞。這期間會出現少許懸浮的活細胞,需要進行離心操作,將其回收培養。”   “MCF-7細胞在培養36至72小時內迅速增殖,到了第3代往後,傳代周期大概是3至4天,通常最快一周可傳代兩次。所以呢,差不多每周更換兩到三次培養液,平均每3天換一次。”   “我們養細胞用的是‘完全培養基’——這些你們在課上都學過了吧,就是在含有基礎營養物質的培養基裡再加入牛血清、抗生素等物質。MCF-7細胞的培養液裡至少含有10%的血清,每毫升培養液中還加入了0.01毫克的人重組胰島素……”   就這1周至少傳1代的頻率,就算是“生長緩慢”的了,那生長快的細胞要“高速”成啥樣?難怪錢餘的室友——帥小夥是如此地羨慕。   “今天做的這一批,已經是第4代了。”陳幸開始講起了操作,“先將培養基、PBS緩沖液、胰酶放入水浴鍋,通通預熱至37℃。”   “你們的值日表也排出來了吧?”陳幸插了一句嘴,“每周的值日生要負責配試劑,不可以偷懶哦。”   試劑配製包括實驗使用的滅菌蒸餾水、各種緩沖液、抗生素溶液、酶溶液的製備等,若有材料、試劑短缺,必須及時通知管理員訂購。值日人員還要打掃衛生,保證實驗環境良好……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各類試劑的製備——值日生必須盡職盡責,保證每一位實驗人員都能用得放心。   幾分鐘後,陳幸用75%的酒精消毒了雙手,點燃安全櫃內的酒精燈。然後將水浴鍋中預熱好的試劑拿出,均勻地噴灑上酒精,再移入安全櫃中放置。再次消毒雙手,陳幸徹底進入安全櫃工作區,便開始傳代實驗:   她先用吸管吸走舊培養瓶中MCF-7細胞的培養液,加入PBS緩沖液清洗兩次,再吸去潤洗的PBS,接著陳幸往瓶中加入胰酶,充分接觸細胞表麵。   師弟師妹站在陳幸身後,對應著她筆記中的要點,認真觀察她的每一步操作:   「MCF-7細胞傳代——消化法:   PBS洗滌細胞10~20秒,動作要小心、輕柔,全麵清洗。   胰酶消化要充分,靜置1~2分鐘後,顯微鏡觀察細胞形態。   細胞回縮、變圓、離散、有脫落趨勢,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加培養液終止消化。」   過了一會兒,陳幸便用‘倒置顯微鏡’觀察細胞的消化情況。待時機成熟,她立即加入培養基,與胰酶混勻,再吸走混合液。   接著,陳幸換了新的吸管加入培養液,使細胞懸浮,然後離心。棄上清液後,再次加培養基懸浮細胞,混勻,最後便可進行分瓶培養。   師弟對照筆記中的重點,也在自己的小本子裡記錄著:   「製細胞懸液不可產生氣泡;   離心時要保證離心機平衡;   通常以1:3的比例接種傳代,必要時需進行細胞計數;   注意更換吸頭、吸管,避免細胞交叉汙染。」   三人都默不作聲,房間裡安靜得仿佛能聽到針掉落的聲音。後頭的兩人目不轉睛,生怕漏掉一絲細節……   最終,陳幸打破了寧靜:“將新傳代的細胞放入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條件是37℃、5%濃度的二氧化碳。最後再把安全櫃收拾收拾,就大功告成啦!”   “有哪一步不清楚的就問我,你們回去花點兒時間,整理一下實驗步驟。”陳幸又帶兩人看了看細胞培養箱,鼓勵道,“明天我讓你倆都上手試試……”   “走,帶你們去看看我養的鼠。”陳幸興致正濃,“這細胞實驗啊,充其量都隻是‘體外’數據,隻有經‘體內’實驗獲得的結果,才更具有說服力。”   體內實驗,必須得找與人類基因同源性高的哺乳動物開展——“鼠”自然當之無愧,它們也早已是科研界的“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