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一名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逸周書·王會篇》、《山海經·海內南經》、《戰國策·燕策三》。據《史記》記載是在公元前318年(周慎靚王三年,秦惠文王更元七年)。自公元前2世紀初的冒頓單於起至公元1世紀末北匈奴西遷止,匈奴奴隸製政權在大漠南北存在、持續了整整三百年。此後,離散的匈奴又在中國歷史上活躍了近二百年。至南北朝末期,匈奴才在中國史籍上漸趨消失。 《史記》一書不僅稱華夏人為炎黃子孫,也將秦人、楚人、吳人、越人、蜀人和西南夷、匈奴、古朝鮮說成是炎黃子孫。司馬遷認為“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係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以滅夷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並為一家,北州以定。”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至漢代,“匈奴稍強,蠶食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國,引弓之民,並為一家”,即匈奴統一塞北部族。 塞種,是源自中亞的東伊朗語族高加索人種,即白種人,與匈奴、康居、烏孫、大宛習俗相同,“大月氏本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29]自月氏王被匈奴所殺,大月氏西遷,在印度建立貴霜王朝。考古發現的北方匈奴墓葬有很多處,內蒙古境內較重要的有杭錦旗阿魯柴登、準格爾旗西溝畔、伊金霍洛旗石灰溝;陜西境內有神木縣納林高兔;新疆境內有托克遜縣阿拉溝等處。這些匈奴墓葬出土的金器都是裝飾品,重要的是首飾、劍鞘飾、馬飾或帶飾,如項圈、耳墜、串珠、冠飾以及各種動物形飾片或飾牌,沒有任何器皿。這些飾片飾牌均以草原上常見動物為題材,如牛、羊、馬、鷹、狼、虎等。反映在裝飾圖案上,就是奇異的動物文飾,多為動物斯咬的景象。還有鷹首獅身的格裡芬神浮雕,不管是西亞的格裡芬獸還是塞種人的再或是匈奴人的,都呈現出類似的造型和修飾風格。 先秦時期 在匈奴建國以前,東北亞草原被許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據著。那時的部落和部族聯盟的情況是“時大時小,別散分離”;是“各分散居溪穀,自幼軍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然莫能相一”。當時分布在草原東南西喇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東胡部落聯盟;分布在貝加爾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聯盟;分布在陰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謂“河南”(鄂爾多斯草原)一帶的,是匈奴部落聯盟。此外還有部落集團分散在草原各地。後來的匈奴政權就是以匈奴部落聯盟為基礎,征服了上述諸部落聯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國而建立起來的。 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辟的地區設置了雲中等縣,築趙長城。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曾大敗匈奴。 約公元前3世紀,匈奴的統治結構逐漸形成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西部的右賢王,控製著從裡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出動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與匈奴會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從此匈奴十餘年不敢南犯。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5年,命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陜西省榆林市東南)。“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蒙恬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接秦、趙、燕5000餘裡舊長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並修築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秦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蒙恬守北防十餘年,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地區。 冒頓繼位 冒頓是匈奴頭曼單於之子。當其為太子時,頭曼單於欲立所寵閼氏(匈奴皇後)之子為太子,將冒頓派往月氏(西域遊牧部落)為質,隨即發兵攻打月氏。月氏惱怒,欲殺冒頓,冒頓聞訊,盜得好馬,逃回匈奴。頭曼單於見其勇壯,乃令其統領萬騎。但冒頓已對頭曼單於不滿,他將所部訓練成絕對服從、忠於自己的部隊,為政變謀位作準備。他製造了一種名鳴鏑的響箭,規定: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出獵時,他射出鳴鏑,隨從有不隨鳴鏑射往同一目標的皆斬。而後,他用鳴鏑射自己的寶馬,左右有不敢射者,也被立斬。進而,他又用鳴鏑射自己的愛妻,左右仍有不敢射者,又被斬殺。後來,他以鳴鏑射頭曼單於的寶馬,左右無一人不射。冒頓知部下絕對忠於自己了。在一次隨父頭曼單於出獵時,冒頓用鳴鏑射頭曼,左右皆隨之放箭,射殺頭曼。隨後,冒頓又誅殺後母及異母弟,盡殺異己之大臣,自立為匈奴單於。 —摘自百度百科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 以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慎到、樂毅、劇辛、韓非、李斯等人為代表的法家在戰國時期獨步天下。 楊朱學派的為我、貴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 墨子(約前479年—前381年)的墨家主張兼愛、非攻。 張儀、公孫衍、蘇秦和範雎等縱橫家,以謀略遊說天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的儒家主張守舊。 許行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而食。 惠施、公孫龍、鄧析子等名家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發展道家的無為而治。 鄒衍(約前305年—前240年)的陰陽家提倡“五德終始說”。 兼取各家學說的雜家,以《呂氏春秋》的帝王學為代表,還有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說家虞初、燕丹子,世稱“九流十家”。 戰國時期的連年混戰使軍事理論和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孫臏兵法》、《鬼穀子》、《吳子兵法》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文字 各地諸侯相爭,使原本周文化獨尊的局麵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本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在文字使用方麵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係統:東方齊係、東北燕係、南方楚係、北方晉係和西方秦係文字,各係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隻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異,因此彼此文書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韓昭侯(?—公元前333年),名韓武,別稱韓釐侯、韓昭釐王。戰國時期韓國君主、戰國七雄之一。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362年--公元前333年)。在位期間任用法家申不害實施變法,內修政務,外禦強敵,國勢安定。使韓國政治清明,國力強大,諸侯不敢侵韓。變法期間積極加強軍工器械製造技術,有“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 魏文侯(?—公元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公元前445年即位,在位49年。春秋末期晉國魏氏宗主,戰國初期魏國的開國之君,魏國百年霸業的建立者。前403年,魏斯、韓虔、趙籍受封為諸侯,三家分晉。在位期間,積極改革,勵精圖治,任賢用能,聯合韓趙,攻略天下,使魏國成為戰國前期最強盛的國家、中原的霸主。 秦孝公(公元前382年—公元前338年),嬴姓趙氏,名渠梁,秦獻公子,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即位時秦國比較落後,遭東方各國歧視,他任用衛鞅為相,實行變法,即“商鞅變法”,鼓勵生產,論功行賞,實行連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製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於前338年,時年45歲。他死後商鞅雖然被秦孝公的兒子秦惠文王贏駟車裂,但變法的成果被繼承下來,秦國逐漸發展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嬴姓趙氏,名駟,19歲即位,前338年車裂秦孝公時期的重臣商鞅,但保留商鞅之法。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在位時期,不僅重用秦人公子華、公子疾,而且重用外籍能臣,如魏人公孫衍、張儀、魏章、司馬錯等。而贏駟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則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穀,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齊威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媯姓田氏,名因齊,田齊桓公之子。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齊國國君本是薑姓呂氏,是呂尚的後人,齊威王的祖父廢掉呂氏,自立為齊君,齊威王即位時已三世。他很注意選拔人才,用孫臏為軍師,兩次大敗魏軍,並在馬陵射殺魏將龐涓,從此魏國一蹶不振。齊威王還從諫如流,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就是齊威王。他在位36年,死於前320年。 魏惠王(?—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子。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即位時魏國經過魏文侯、魏武侯兩代經營,正處於鼎盛時期。魏惠王繼父祖之基業,使魏國雄踞中原。但在以後的重大戰爭中,屢次戰敗,魏國霸業開始衰弱,他死於前319年。 楚威王(?—公元前329年),羋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前339年繼位,在位10年。戰國時楚國頗具雄才的英主。在位期間,楚國強盛一時。前333年,越王無疆攻打楚國。楚威王率軍大敗越軍,殺越王無疆,並吞吳地。楚國復興,極盛一時,前329年崩。 趙武靈王(?—公元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趙肅侯之子。前325即位,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在位27年。趙國是經“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趙武靈王即位時屢受匈奴侵擾,他進行改革,“胡服騎射”,獎勵耕戰,國力日強,前298年,他讓位與兒子何,後於前295年,因內亂死於沙丘宮中,趙國大亂。 燕昭王(?—公元前279年),姬姓名職,周召公三十八代孫。前311即位,在位32年。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比較弱小,屢次敗於齊國,燕昭王發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餘。燕昭王死於前279年。 秦昭襄王(公元前324—公元前251年),嬴姓趙氏,名則,一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異母弟。前306年即位,在位55年。初由其母宣太後當權,外戚魏冉為相,史稱“王少,宣太後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舉白起為將,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聽信魏人範雎的話,奪宣太後、魏冉等人的權,拜範雎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公元前256年又滅亡東周,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秦王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贏姓趙氏[5-6],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後統一天下為秦始皇。(秦國四雄主:秦孝公贏渠梁、秦惠文王贏駟、秦昭襄王贏稷、秦始皇贏政) -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