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一(1 / 1)

龍城,又稱蘢城。指匈奴祭天聖地,是匈奴的政治中心地。   2020年7月,蒙古國國立烏蘭巴托大學宣布,經過多年考古探索,匈奴單於庭龍城遺址在蒙古國中部地區被找到。   —摘自百度百科   漢族與匈奴的沖突由來已久,在中國的歷史中,各個時代由漢族所建立起來的國家與匈奴也經常發生爭端。相信蒙恬,衛青,霍去病等名將也一定為大家所熟知。而活在當下的我們,對我們祖先曾經的這個強大對手的人文和歷史又了解多少呢?   先秦時期   在匈奴建國以前,東北亞草原被許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據著。那時的部落和部族聯盟的情況是“時大時小,別散分離”;是“各分散居溪穀,自幼軍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然莫能相一”。當時分布在草原東南西喇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東胡部落聯盟;分布在貝加爾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聯盟;分布在陰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謂“河南”(鄂爾多斯草原)一帶的,是匈奴部落聯盟。此外還有部落集團分散在草原各地。後來的匈奴政權就是以匈奴部落聯盟為基礎,征服了上述諸部落聯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國而建立起來的。   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辟的地區設置了雲中等縣,築趙長城。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曾大敗匈奴。   約公元前3世紀,匈奴的統治結構逐漸形成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西部的右賢王,控製著從裡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出動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與匈奴會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從此匈奴十餘年不敢南犯。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5年,命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陜西省榆林市東南)。“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蒙恬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接秦、趙、燕5000餘裡舊長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並修築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秦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蒙恬守北防十餘年,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地區。   冒頓繼位   冒頓是匈奴頭曼單於之子。當其為太子時,頭曼單於欲立所寵閼氏(匈奴皇後)之子為太子,將冒頓派往月氏(西域遊牧部落)為質,隨即發兵攻打月氏。月氏惱怒,欲殺冒頓,冒頓聞訊,盜得好馬,逃回匈奴。頭曼單於見其勇壯,乃令其統領萬騎。但冒頓已對頭曼單於不滿,他將所部訓練成絕對服從、忠於自己的部隊,為政變謀位作準備。他製造了一種名鳴鏑的響箭,規定: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出獵時,他射出鳴鏑,隨從有不隨鳴鏑射往同一目標的皆斬。而後,他用鳴鏑射自己的寶馬,左右有不敢射者,也被立斬。進而,他又用鳴鏑射自己的愛妻,左右仍有不敢射者,又被斬殺。後來,他以鳴鏑射頭曼單於的寶馬,左右無一人不射。冒頓知部下絕對忠於自己了。在一次隨父頭曼單於出獵時,冒頓用鳴鏑射頭曼,左右皆隨之放箭,射殺頭曼。隨後,冒頓又誅殺後母及異母弟,盡殺異己之大臣,自立為匈奴單於。[30]   崛起時期   冒頓單於繼位後,開始對外擴張。在大敗東胡王之後,隨即並吞了樓煩、白羊河南王(匈奴別部,居河套以南),並收復了蒙恬所奪的河套地區。並對漢之燕、代等地進行侵掠。向西進擊月氏,老上單於繼位後,大敗並殺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徙。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31]   漢匈大戰   匈奴逐漸敗退   主詞條: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   匈奴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共48年)。[28]在伊稚斜單於時期,遭到漢軍打擊,由盛轉衰。   到漢武帝時,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稱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此時正為伊稚斜單於在位時期。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收復河南地區;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奪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萬人,設武威、酒泉、敦煌、張掖四郡;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率五萬騎兵分兩路出擊,衛青擊潰單於,霍去病追殲左賢王7萬餘人,封狼居胥。兩軍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   伊稚斜死後,子烏維立,烏維死,子詹師廬立,詹師廬死,季父呴犁湖立。在這十幾年間,匈奴避居漠北休養生息。“匈奴牧於無窮之澤(似是貝加爾湖),(大澤)東西南北,不可窮極”。而漢朝因人力、馬匹損失很大,“漢方復收士馬,會票(驃)騎將軍去病死,於是漢久不北擊胡。”[15]漢朝逐築塞外列城,開始在趙秦二國修建的陰山長城以北修建漢長城,自敦煌往西至羅布泊,沿線構築軍事防禦設施,設置官員鎮守,以保護去外國的使者,並供應給養,商路暢通。[18]   漢朝在東部聯合烏桓,西部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大宛等國壓縮匈奴的空間。並派漢兵在輪臺、渠犁一帶屯田。   趙破奴、李廣利遠征,接連失利   公元前103年,趙破奴率領漢軍攻打匈奴,被匈奴所圍,全軍覆沒。[7]匈奴“遂沒其軍”,入雙邊。   公元前99年,貳師將軍攻擊右賢王於天山,殲匈奴萬餘人。[8]返軍時為匈奴主力所圍,差點就沒有逃脫,將士損失六七。[8]   公元前97年,李廣利率領六萬騎、步兵七萬人出朔方攻擊匈奴單於,公孫敖率領一萬騎兵、三萬步兵出雁門攻擊匈奴左賢王,戰不利,皆引還。[9]   公元前90年,李廣利率軍深入漠北戰敗投降,損失士卒數萬人。漢武帝不再對匈奴的攻擊。匈奴得以重新掌控漠北。   漢昭帝時期,匈奴為緩和與漢的敵對關係,把扣留了19年的漢使蘇武釋放,以示善意。   公元前73年,匈奴轉攻西域的烏孫,下嫁烏孫的解憂公主向漢求救,漢朝組織五路大軍十幾萬騎與烏孫聯兵進攻匈奴。   公元前71年,漢朝再次聯兵二十幾萬合擊匈奴,大獲全勝,直搗右穀蠡王庭。同年冬,匈奴出動數萬騎兵擊烏孫以報怨,適逢天降大雨雪,生還者不足十分之一。是時丁零從北麵來攻,烏桓從東麵來攻,烏孫從西麵來攻,匈奴元氣大傷,被迫向西遷徙以依靠西域,西域再次成為雙方以爭奪重點。雙方反復激烈爭奪車師之際,公元前60年,匈奴內部因掌管西域事務的日逐王先賢撣與新任單於屠耆堂爭奪權位發生沖突。日逐王降漢,匈奴被迫放棄了西域。漢完全控製了西域,匈奴實力大減。[32]   內亂之始   匈奴因戰爭、天災、領土及人口的減小,處境日益困窘,內部紛爭開始激化。自伊稚斜單於後,匈奴單於更迭頻繁。公元前60年,虛閭權渠單於死,其妻顓渠閼氏與其弟都隆奇合謀立右賢王屠耆堂為單於。他上任後,排除異己,殺盡前單於所用舊人,重用自己的子弟,以致發生內訌,兵敗自殺。他死後,匈奴開始爭奪單於王位的內戰。[32]   五單於爭立   公元前58年,匈奴東部姑夕王等人共立虛閭權渠單於子稽侯柵為呼韓邪單於,擊敗握衍朐鞮單於,握衍朐鞮自殺身亡。都隆奇等人共立日逐王薄胥堂為屠耆單於,擊敗呼韓邪。此時呼揭王自立為呼揭單於,右奧鞮王自立為車犁單於,烏籍都尉亦自立為烏籍單於,是為五單於爭立時期。屠耆單於先後攻擊烏籍、車犁,烏籍、車犁皆敗走西北與呼揭合兵,呼揭、烏籍皆去單於稱號,擁車犁為單於,為屠耆所敗。呼韓邪乘機進攻,屠耆大敗自殺,車犁也率部投降。不久,呼韓邪兄呼屠吾斯自立為郅支單於,居東邊。屠耆從弟休旬王也自立為閏振單於。   公元前54年,閏振率軍東擊郅支,兵敗被殺。郅支乘勝擊破呼韓邪,據漠北王庭。呼韓邪單於南下向漢稱臣歸附,而郅支單於則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即哈薩克斯坦一帶),呼韓邪單於占據漠北王庭。   公元前36年,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遠征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於。[33]   平穩時期   四境相安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入長安朝貢,並自請為婿,漢元帝遂將宮女王昭君賜之。呼韓邪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   呼韓邪死後,其後裔遵從他的遺囑,與漢朝保持友好關係達30多年。直到王莽篡漢為止。   兩漢之際   王莽建新朝後,王莽企圖用武力樹立威信,分匈奴居地為15部,強立呼韓邪子孫十五人俱為單於,以削弱匈奴的勢力;把漢宣帝頒給屬國的金質“匈奴單於璽”索回,另發給烏珠留單於“新匈奴單於章”,蓄意壓低單於的政治地位;將“匈奴單於”稱號改為“恭奴善於”,後改為“降奴服於”,激起了匈奴的不滿,戰火再起。[22]   分裂時期   東漢都護南匈奴   大約在46年左右,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饑疫,死亡大半。而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再次發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於之孫日逐王比為單於,與蒲奴單於分庭抗禮,匈奴再次分裂為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安置在漢朝的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東漢伐北匈奴及爭奪西域   主詞條:天山之戰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連年遭受嚴重天災,又受到漢朝、南匈奴、烏桓、鮮卑的攻擊,退居漠北後社會經濟極度萎縮,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東漢請求和親。其一怕東漢北伐,其二想挑撥破壞東漢與南匈奴的關係;其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聲望,其四想通過和親與東漢互市交換所需物資。東漢政府沒有答應和親,僅同意雙方人民互市。北匈奴從65年至72年不斷襲擾劫掠東漢漁陽至河西走廊北部邊塞地區。   隨著東漢的政治穩定和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國力增強,開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戰爭。   73年二月東漢派竇固等四路大軍出擊,占據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同年,派班超通西域南路鄯善國。   75年至76年漢匈之間對西域展開了一場爭奪戰,竇固、耿恭擊敗呼衍王和左鹿蠡王,占車師、爭奪金蒲城,因漢明帝駕崩,中原大旱,人民負擔太重,暫時罷兵。   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後有七十三批南下降漢,加上南匈奴攻擊,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   87年鮮卑從東部猛攻北匈奴,殺死優留單於。[34]   東漢破北匈奴   主詞條:稽落山之戰、伊吾之戰、河雲北之戰、金微山之戰   優留單於死後,北匈奴大亂[2]。漠北又發生蝗災,人民饑饉,內部沖突不斷,北匈奴內部危機連連。東漢乘此時機,於89年到91年與屬國南匈奴聯合夾擊北匈奴。   89年(東漢永元元年)夏六月開始,竇憲、耿秉率軍與南匈奴軍隊在涿邪山會合(今蒙古國滿達勒戈壁附近),與北單於戰於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北單於大敗逃走,漢軍追擊,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附。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燕然勒功)。90年再出擊北匈奴,北單於受傷逃走。91年東漢軍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北單於被迫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   東漢都護北匈奴   主詞條:竇憲、耿夔、於除鞬單於、任尚等追殺北匈奴單於之戰、逢侯   金微山之戰後,北單於震懾,屏氣蒙氈,遁走於烏孫之地,而漠北空矣。北匈奴單於不知所蹤,其弟右穀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北匈奴單於,在蒲類海“款塞乞降”。蒲類海,毗鄰東漢的伊吾。竇憲利用這一時機“遂復更立北虜,反其故庭,並恩兩護”,以耿夔為中郎將,賜授印璽,持節衛護之,如南單於故事。並命中郎將任尚持符節護衛,屯駐伊吾。方欲輔歸北庭,既聞竇憲死,逐率其眾北還。和帝派將兵任尚、王輔等人追殺北匈奴於除鞬單於。[12-14]   94年,南匈奴亭獨屍逐侯鞮單於立。新降的北匈奴部眾對亭獨屍逐侯鞮單於不服,在同年,十五部二十幾萬人皆叛變,脅迫前單於屯屠何之子奧鞬日逐王逢侯為單於,匈奴再次分裂,東漢派遺大軍以及屬國烏桓、鮮卑兵共四萬人大敗逢侯單於,逢侯遂率眾出塞,漢軍追趕不及。   107年,逢侯趁東漢放棄西域之際,控製西域,脅迫諸國共同搔擾東漢邊疆十幾年。   109年,南匈奴萬氏屍逐鞮單於入朝,旋聽韓琮謀,起兵攻漢,為梁慬、耿夔所破,復乞降。   118年,逢侯被鮮卑擊敗,率領百餘人投靠東漢。   東漢末期,東漢忙於平定東漢與羌的戰爭及南匈奴句龍吾斯的叛亂,檀石槐及軻比能“盡據匈奴故地”。   北匈奴西遷康居   在91年北單於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黎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   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班勇於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   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裴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裡坤。140年六月十五日東漢在西域沙海再次擊敗北匈奴。[16][17]   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北匈奴都全部向西遷徙,遷徙的部分主要是以北匈奴單於為核心的部分,諸多北匈奴民眾仍然留在北方草原,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漸漸與南匈奴一起融入黃河流域的漢族,成為北方漢族的一個重要來源。[24]   藩屬時期   南匈奴依附東漢   依附漢朝的南匈奴人,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借著漢朝的軍力多次大敗北匈奴,接納大量降眾,勢力大增。但因部族成分復雜,難以駕馭控製,造成內部不隱,時有叛亂,多位南單於被殺。而後漢朝對南匈奴的管理越加嚴厲。   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訌,國人殺死單於羌渠,子左賢王於夫羅即位。而參與者恐被報復不認可新單於,另立一位單於,於夫羅隻得前往漢朝申訴求助。正值漢末大亂,隻好留在河東。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216年,曹操拘留呼廚泉單於,而派右賢王去卑監國,並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陽郡,匈奴單於王朝終結。   漢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別安置在陜西、山西、河北一帶。各部貴者為帥,後改稱都尉;以漢人為司馬以監督。於夫羅子劉豹為左部帥。   東漢末年以來,周邊各民族紛紛湧入中原。其中以匈奴人人數最多,史稱“關中人口百餘萬,戎狄居半,漢匈雜居”。而西晉因賈後亂政,引起了八王之亂,混戰延續長達16年之久。從民族融合的角度看,遊牧民族總是融入農耕民族,盡管遊牧民族有作戰的機動性,常在軍事上顯示出優勢,但當他們一旦進入農耕民族分布區,便在自身的農耕化過程中消失,最終成為農耕民族的一部分,南匈奴的消亡便是如此。   公元4世紀,匈奴人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在並州離石起兵立漢國,稱漢王,後稱帝,占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35]   311年劉淵子劉聰攻占洛陽,316年攻占長安,滅西晉。   318年,匈奴貴族靳準殺死劉粲,自立為漢天王。劉聰族弟劉曜在長安稱帝,改國號為趙,之後劉曜消滅了靳氏。   328年,羯人石勒擒殺劉曜,次年在上邽殺其太子劉熙及其將相公卿等三千餘人,漢趙亡。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在中國北方衰落後,鮮卑人迅速進入蒙古高原,匈奴與鮮卑不斷混血通婚,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赫連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之後擊敗東晉軍隊,奪下了關中地區,以長安為都。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428年北魏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跡。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後涼漢官段業為主,在現甘肅地區建立政權,史稱北涼。後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為北涼主。433年蒙遜子沮渠牧犍繼位。439年被鮮卑人拓跋氏北魏所滅。牧犍弟沮渠無諱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涼。460年,高昌北涼為柔然所攻滅。融入靠近高句麗的宇文鮮卑部落的一小支匈奴,進入遼東半島。   一小支匈奴進入遼東半島,融入靠近高句麗的宇文鮮卑部落。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之後漢人楊堅篡北周政權,建立隋朝,並統一中原。匈奴也在這期間融入各民族之中。五胡亂華及南北朝時代成為匈奴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最後一場演出。   魏晉南北朝時及以後的雜胡,包括屠各盧水胡、羯胡、烏丸、乞伏、稽胡,莫不是已經或不斷分解的匈奴族與其他各族融合的結果。但這些所謂匈奴別部或匈奴別種的雜胡,魏晉以後,卻都逐漸於史籍上消失了,除少數融合到北方塞外各族如蠕蠕、高車、突厥中外,大多數都融合到中原漢族之中,如呼延氏、劉氏、喬氏、卜氏、金氏,曹氏等等,他們和漢族幾乎沒有什麼區別。至於不知姓名,早已入塞,與中原漢族發生密切政治經濟聯係的匈奴人更是不可勝數。   —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