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章節(1 / 1)

在新春之際,正月初三這一天,我家三叔娘將滿七十歲。作為家族中的一份子,她和母親及我們三兄弟發出了盛情的邀請,共襄壽宴之喜。借此機會,我也深感回鄉的渴望,想要在故鄉的土地上,追尋那份久違的溫暖,了結長達十七年的思念。   三叔娘的新居矗立在公路一側,磚混結構的兩層小樓顯得堅固而現代。她的院壩前是一片開闊的空地,穿過公路下坡,便可抵達那碧波蕩漾的沙井灣兒水庫。記得在我年幼的時光裡,當夏季的炎熱如火如荼,我們便會匯聚於此,嬉水消暑。那時,水庫的水深宛如擁抱我們的溫情,但每當離開水麵,冷噤總會不期而至,提醒我們夏季的熱烈與短暫。   我的老家位於黃四坳,與三叔娘的新居相隔一條緩坡的土路。而今,那條曾經的路,在國家新農村建設的助推下,已經脫胎換骨,變成了一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寬達四米五,蜿蜒向前,直通騎龍坳,全程約有一公裡。沿著這條道路前行,你會看到兩側矗立著村民們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樓房,每一座都見證了他們的勤勞與智慧。其中,萬兵家的樓房尤為顯眼,坐落在廟子西下方,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故鄉的土地上。   若你沿著這條水泥路向南步行,大約二十米後,便會看到一座小山丘,那便是羅盤田。田地被精心劃分為三層,頂層宛如一隻巨大的羅盤,由小石塊和泥巴巧妙砌成,田埂將田地分隔成若乾小塊,每一塊都承載著不同村民的希望與汗水。二、三層為梯田,形狀各異,錯落有致,如同一幅精心繪製的山水畫卷。在往昔的歲月中,雙石坑兒猶如一片樂園,藏匿在我們童年的回憶中。夏季的炎熱,將我們推向那清澈的水中,我們幾乎每天都會在水中嬉戲,享受著清涼與自由。時光荏苒,記憶中的那一天,我赤裸著站在水邊,突如其來的推力讓我跌入水中,恐懼與絕望交織,我學會了遊泳,那是生活的第一課。   母親,總是那麼忙碌,她並不總是有時間照看我們。她對我們的禁令,不允許我們去洗澡,但在她繁忙的生活中,這個禁令往往形同虛設。每當村裡有孩子溺水的事件傳來,母親會在晚上對我們進行詢問。她的方法獨特而有效,隻需輕輕一刮,真相便浮出水麵。然而,隨著我們的成長,母親對我們的束縛也逐漸放寬,隻剩下偶爾的嘮叨。   然而,歲月的車輪滾滾向前,雙石坑兒逐漸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被石廠的擴張所替代。那個曾經的樂園,如今已不復存在。步行約三十米,曾經的打米房與謝幺叔的房子依舊佇立,但中間的那間商店已不見蹤影。   母親在打米房裡操持著一臺二十匹馬力的柴油機,她的身影在粉塵中忙碌,為了養活我們三兄弟,她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每當粉塵揚起,她就像一尊被歲月雕刻的雕像,靜默而堅韌。而三弟,他的小手總是靈巧,他會用泥巴捏成柴油機的形狀,放在路中央,等待著誰的腳步不小心踩上,然後他便倒在地上,模仿著機器的嘎茲玆聲音哭鬧不停。   現在,打米房已經消失,曾二在旁邊建起了一座嶄新的樓房。他與我的年紀相仿,曾為了追求他的妻子周二,他拿了兩個燒紅的紅薯請我幫忙寫情詩。那時的我,正在讀高中,是我們村裡那個年齡段的文化人。我憋了兩天才寫出那首詩,雖然具體內容已經模糊,但我記得其中有“白皙小手”這四個字。周二,一個美麗而溫柔的女子,她與曾二的愛情故事傳遍了整個村子。然而,周二的父母卻因曾二的貧困而反對這門婚事,他們甚至用拳腳相加來逼迫周二與郭老八成親。這是一個關於愛情、堅持與無奈的故事,也是一段深深烙印在我心中的記憶。郭老八,這位曾經以醉酒發瘋而聞名的男子,他手中的酒瓶像是他的另一個靈魂,讓他在迷失的夜晚變得更加狂躁,周二,他的妻子,常常成為他失控情緒的犧牲品,鼻青臉腫的她默默忍受著這一切。然而,周二的心底裡,始終回響著另一個名字——曾二。她對曾二的思念如同春天的野草,無法抑製。終於,她決定掙脫束縛,盡管過程艱難,但她仍然堅定地走向了曾二,兩人終於結為連理。如今,他們膝下已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這次我回老家,看到了周二,她的長發輕輕披在肩上,依舊有著年輕時的美麗與魅力。   離開周二的住處,步行約五十米,左側的山上矗立著一座廟子。它坐落在石碾山頂,無論遠近,都能清晰地看到它的身影。這座廟子的墻全部由石頭砌成,上麵覆蓋著青色的小瓦片,雕刻著精美的梁柱和圖案,無疑是老家最引人注目的建築。據阿公說,解放前,廟子裡供奉著眾多菩薩,香火鼎盛,煙霧繚繞。那時的村民們不遠萬裡,跋山涉水來到這裡,隻為一睹菩薩的真容,求得平安和福祉。   廟子還曾經是村裡的小學,那些石頭桌子和石頭板凳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們的成長。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我也曾在這裡度過了兩年的時光,我的老師,就是那位和藹可親的品書大哥。廟子坐南朝北,後麵是一個方形的大壩子。這個地方三麵通風,陽光充足,是村民們晾曬農作物的好去處。而在炎炎夏日,這裡也成為了我們避暑歇涼的好地方。每當夜幕降臨,壩子邊總是坐滿了人。有人拉二胡、吹笛子,有人講述著驚險刺激的鬼故事,還有人聊著張家的長短、李家的趣事。而孩子們則在上竄下跳,玩著捉迷藏的遊戲,整個壩子都充滿了歡聲笑語。   記得有一次,村裡在這個壩子搭臺搞宣傳,吸引了大批的村民前來觀看。壩子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我還記得舒二那張白皙的臉龐和大大的眼睛,他站在臺上,唱了一首充滿激情的歌曲《登山攀高峰》,贏得了臺下觀眾的陣陣口哨聲和掌聲。而我則扮演了一個手持紅纓槍的小少年,頭戴樹葉環,頸係紅領巾,負責站崗放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榮耀和自豪。   廟子前麵有一條土路,沿著這條坡道向下走約七百米,就可以到達清水塘。然而,清水塘並沒有塘,順沖而下的是一塊塊大小不一的水田。最後一塊水田緊挨著新橋水庫,這個水庫水深麵大,是我們村抗旱取水的重要水源。據說,水庫裡還有上百斤的大魚,讓人驚嘆不已。清水塘住著肖姓和舒姓的十一戶人家,他們和睦相處,共同守護著這片美麗的土地。每當我想起這個地方,心中總是充滿了無盡的懷念和感慨。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記憶之中,成為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