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升月落,光陰如梭。 周莫待在諸家村已有半年有餘,他每日白天就教導小諸亮他那些奇怪的知識,包含他所知道的數理、詩詞、古文甚至一些生物學知識。晚上他則潛心修煉。 這半年的時間,他對於魂力的積攢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雄厚的程度,如果剛開始修行的他所擁有的魂力是一缸清水,那麼現在他擁有的魂力則是一個湖泊那麼多。這完全要歸功於眉心和丹田處的紫氣,這兩道紫氣經過周莫這麼長時間的修煉,已經變得和人身體中的竅穴一般,不僅有引氣之功效,更有容納周莫自身魂力的能力。這引氣、煉化、存儲都在同一個地方,那效率自然是更高。周莫給這兩個地方起名為紫竅。 周莫雖然煉化了如此多的魂力,但有一個問題卻是他所苦惱的,原本他以為量變可以引起質變,就像前世小說中寫的那般,一般練氣境的修士隻要通過不停的修煉,把自身的氣煉的無比磅礴,自然而然就能明白突破的關隘,然後等到量足夠大,一舉沖破練氣,而後進入新的境界。 他雖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練氣境,但想來突破境界的原理應該大同小異,現在他已經煉化了海量的魂力,但在境界這方麵,他感覺跟之前一缸清水時似乎並無差別。如此一來,單純以量變引起質變的路子大致應該是行不通的。在修煉速度上,周莫其實是對自己頗為自信的,雖然來到此地並沒有其他的參照,但魂力的多寡這一點他還是有所感知的。他現在頭痛的問題在於不知道如何破鏡。而且在他的想法裡,最好能夠通過境界提升來接觸更多這個世界的修行法則,好為自己重鑄肉身或者靈身,僅有魂魄而沒有肉身,這對於修煉來說也是事倍功半的,他既然想要修行登高,想辦法重回地球的現代社會,必然是要走一條康莊大道,以修神魂為主,修肉身為輔,必要時甚至可以舍棄肉身,直接神魂飛升或者穿越回地球。 他思前想後,自己在前世接觸過的有可能跟修煉有關的內容,除了老子的《道德經》,也就隻有《南華經》了。關於《南華經》也是看的殘缺不全,後麵許多篇幅都未曾看過,隻看過開篇的其一《逍遙遊》和其二《齊物論》。此時的他也隻能死馬當活馬醫,不管有沒有用先試試再說。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周莫在內心反復讀著南華經的第一篇《逍遙遊》,想來小時候學的時候課本上的解讀肯定是有誤的,他在心裡冥思苦想。 “星河若海,冥是道的象征。” “北冥’即北海,以曠遠非世人所見之地,以喻玄冥大道。海中之鯤,以喻大道體中養成大聖之胚胎,喻如大鯤,非北海之大不能養成也。”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辯,以遊於無窮者,彼且惡待之” 在周莫的夜復一夜的參悟中,不同的感悟湧現在周莫的腦海中。 這幾日周莫索性就沒有出現,小諸亮在來過一次周莫家,看到周莫正在打坐冥想就沒有打擾他,而是按照周莫之前給他製定的計劃,對自己進行體魄的磨練,體魄乃修煉之基石,周莫讓諸亮在煉體時盡量把每一步都走的最結實,突破境界一事不用著急,隻有打好最強的底子,才能登上最高的山峰。 那時的周莫站在溪水旁,說了一句小諸亮這一輩子也忘不了的話“男兒修行登高,便是要讓這天也遮不住你的眼!” 周莫的閉關參悟是有效的,應該說莊子不愧為前世大家,他的思想和理論放到這個世界絕對也是可以在此稱教立祖的存在。在對逍遙遊一篇的感悟過程中,周莫隻覺自己乘風天地間,忽而化身北冥海中巨大之鯤,暢遊在大道的海洋中,忽而化身為扶搖直上九萬裡的鵬,在天地間肆意遨遊。 黑夜中,隻見一道巨大的鯤的虛影漸漸在周莫身後凝聚,隨後這道虛影逐漸縮小也逐漸凝實,小鯤搖頭擺尾,漸漸隱入周莫的身軀之中,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丹田處的紫竅似乎也變得更大了一些,介於虛影和實體之間的小鯤被吸入周莫丹田紫竅當中,和周莫的紫竅合二為一。與此同時,周莫用魂力顯現的軀體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先前用魂力顯現的軀體,如同一塊結實的幕布,隻有外表而無內在,在小鯤和周莫的丹田紫竅合一之後,周莫的身體更像是一種靈軀、法身,雖然與普通的肉身在本質上還是有所不同,但已經基本上可以完成和普通人一樣的各種事情了。就算被仙道高人探知,也不會與鬼物混為一談。魂與體,一體兩麵,如果正常修士是2,那之前的周莫就是1.1,現在已經提升到1.5了,他如果想要修這方天地的純正道法,還需要繼續努力,將這1.5變成2,才能身心完全,更容易親近此方天地的大道,登臨山巔。緣法、緣法,有緣才能得法,周莫通過前世的知識理論,能夠讓他在修行路上跨出這兩大步,已經是天大的機緣了,一個來到這方世界的殘魂,能夠在短短1-2年的時間從一個甚至會被陽光削弱魂力,害怕消融的魂魄,到如今有著汪洋魂力,有《道經》《南華經》這樣的無上證道基石,有此方天地授予的大道紫氣,有北冥之中誕生的大道法身鯤的意象遊於丹田化作己身,是該出去探索此方世界了,修仙一事,經常有書中寫到“財、侶、法、地”,雖然周莫不以為然,但世界之大,總有高人前輩,總有絢爛風景,總有神異秘境,如若不去拜訪、探索,隻靠個人苦修,顯然不是上上之選。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有些告別,始終是會來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