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焚書坑儒提前(1 / 1)

中午,十二點五十。   空蕩蕩的階梯教室內,再次驟然出現了數道身影。   由於之前也曾經提前進入過,眾人已經有所準備,沒有特別驚慌。   等眩暈感稍微平定下來後,大家同時將目光投向了嬴政。   “始皇帝,你回去之後處死趙高了嗎?”   “他已經死了,還是剛剛下獄?朕記得趙高原先是中車府令,哪怕還沒到末期,這時候也算是禦前紅人了,處死應該找個由頭吧。”   朱元璋和劉徹兩人最先開口發問。   他們是明朝和漢朝的代表人物,雖然張良地位也不低,但在這個空間裡,他還是很知趣地將發言權交給了劉徹這位功績不亞於秦始皇的皇帝。   嬴政搖了搖頭,語氣淡定:   “並未,朕先前想問清楚緣由再動手,可還沒來得及,時間便到了。”   “劉徹說得沒錯,趙高在朕身邊侍奉多年,辦了許多事,甚至替朕抵擋過刺客,若無憑無據地將其斬首示眾,朝臣將會揣測不安。”   朱元璋嗤之以鼻:   “一個太監而已,殺了就殺了,還要給朝臣什麼交代?要咱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擋了路的人,弄死了也是活該。”   “不信你問問劉徹,他們家老祖宗搞兔死狗烹那一套,比咱要熟練得多,是不是啊?”   劉徹:……   劉徹深吸一口氣,不想搭理這個冒昧的老家夥,轉而重新看向嬴政。   “始皇帝,你回去之後,試驗過丹藥了嗎?這隻跟方士有關,總沒有什麼忌諱了吧。”   一說到丹藥和方士,嬴政的臉色就徹底垮了下來。   之前當著其他人的麵,哪怕他確定丹藥真的有毒之後既驚又怒,也不能完全表現出來,否則難免有損始皇帝的威嚴。可現在,在場的都是後世帝王將相,大家都是宋慎的學生,地位平等,也就沒必要擺什麼架子了。   他眼神陰沉,緩緩點頭:   “兩顆丹藥下肚,一隻雞便當場倒地不起。”   “正午前,朕剛剛下令,將鹹陽宮中以及城中的方士全數拉走,處以車裂之刑,坑之於鹹陽城外,並召滿城黔首觀刑,以儆效尤。”   “此後,若再有人敢以方士名義行招搖撞騙、謀財害命之舉,秦吏可先斬後奏盡殺之!”   “旨意下達後,朕便聽見那係統說朕極大改變了歷史進程,獎勵了零點五個積點,大約是半個積點的意思。”   “諸位,怎麼看?”   怎麼看?   眾人若有所思,唯有張良蹙眉開口道:   “這似乎有點奇怪,焚書坑儒應當是始皇帝三十四年前後的事情,這兩件事先因後果。”   “如果始皇帝沒有焚燒諸子百家的書籍典藏,儒生們也就不會聞風而動,害怕始皇帝追究他們求仙失敗的事情,從而潛逃;他們不攜款潛逃,始皇帝也就不會暴怒坑殺數百儒生。”   “從某種意義上說,提前坑儒的確改變了歷史進程,但影響並不比改變扶蘇自刎的結局要大。”   “為何此次係統會獎勵積點,而非名額呢?”   嬴政還沒有開口,朱標和朱祁鎮先震驚了。   朱標瞪大眼睛看向張良和嬴政:   “焚書坑儒所坑殺的儒生,與方士有何乾係?”   朱祁鎮眼中也閃爍著渴望知識(想聽八卦)的光芒。   朱元璋滿臉無語:   “你們倆到底在聽什麼,這件事重要的不是儒生,是積點,好嗎?”   嬴政更疑惑:   “儒生就是方士,你們不知道?”   “不過,留侯方才所言,朕倒是覺得有點意思……焚書,確實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法子。”   “當今六國雖滅,餘孽卻頑抗不休,若能將散落天下的諸子百家書籍收集焚毀,不出五十年,兩三代人後,六國餘孽便再也掀不起風浪。”   “這法子是誰想出來給朕進言的?不錯啊。”   來自明朝的三人都有點發懵。   他們還是第一回聽說,焚書坑儒裡的儒生居然就是方士!   朱元璋倒還好,他畢竟沒正經讀過什麼書,骨子裡就不覺得秦始皇做事有什麼問題。但從小接受著儒家教育長大的朱標和朱祁鎮,三觀就有點裂開了。   張良心裡隱隱猜到了後世人如此震驚的原因,多半,是因為漢時的史書對始皇帝有所貶低,才會歪曲了焚書坑儒這件事的前因後果。   頗為尷尬地摸了摸鼻子:   “這事可以稍後再談,不過良覺得,一會兒上課的時候,可以換個方法問一問先生怎麼看待,如此才能找出不同事件改變歷史進程的不同影響。”   上課鈴聲適時響起。   眾人動作迅速,各自落座。   宋慎走上講臺,把教案往桌子上一擱,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樂嗬嗬道:   “同學們好啊!”   “上一節課,咱們大致講了炎黃、堯舜禹等部落的事情,這節課進度加速一點,大家往後翻一翻,下一個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這個單元的前半部分考點在於分封製、青銅器和甲骨文,後半部分則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還有百家爭鳴,大家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有問題及時提出啊。”   眾人迅速翻開自己麵前的歷史課本,發現原本翻不開的後麵部分果然可以打開了。   他們忍住激動的心情,認認真真地看了起來。   那些無聊的史前文明誰在乎啊?   現在既然講到了春秋戰國,那代表後麵的課程馬上就會到秦漢時期,即將進入他們在意的歷史,這才是重點!   教室內安靜了一陣子,所有學生都在認真閱讀書中的內容。雖然大家都對春秋戰國的事情有所了解,尤其是嬴政、張良這兩個親歷者,但從史書上,從後世的角度看待自己經歷過的事情,也是另一種體驗。   半晌。   一隻手忽然舉起。   宋慎挑眉:   “噢,嬴政同學,你有什麼問題?”   座位上,嬴政鎮定自若地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先生,朕想知道,以後世角度看,分封製與郡縣製,孰優孰劣?”   “幾年前朕推行郡縣製時,朝中便有許多人激烈反對,甚至如今已經過去三年多,還有不少人在提議讓朕分封各公子。”   “您以為,哪一個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