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周過去了,張嘆來到浦江電影製片廠,坐電梯的時候,遇見王逸凡,這貨冷冷地瞥了他一眼,視若無睹,更別說打招呼。 張嘆也乾脆翻了個白眼,更不會理會。 今天是周一,例行的部門周會,張嘆要代表《小戲骨》劇組參加。 他先去了辦公室,在這裡見到了薑蓉。 現如今,這間辦公室隻剩下薑蓉,張嘆和羅明都在跟組。 兩人聊了會兒,張嘆離開,去了會議室,找了個下首的位置坐下。 雖然沒有擺放座位牌,但是張嘆挺自覺的,沒有選靠前的座位,新人低調點,活的更久。 高小蘭也到了,笑著說:“真是沒想到,你還會寫歌,那兩首歌曲要說是哪位大師寫的我都相信。” 你沒想到的多了,我是寶藏男孩嘛,張嘆心想,表麵上謙虛幾句。 朱若浦和何苗最後兩個進會場,和上次一樣,朱若浦先聽各個項目進展,接著拿出手機,調出數據,開始公布最新一集電視劇的播放情況。 還是先從《金科長》開始。 上一周,也就是第一集,《金科長》開門紅,取得了350萬的播放量,單日播放量在全網電視劇中排名第九。 大家都對第二集信心滿滿,有男明星於聰客串,相信播放量能再上一個臺階,突破400萬,但是…… “在我們自己的視頻網站上,第二集播放量是80萬,單日播放量排名第四。”朱若浦說道。 第一集的時候,在製片廠自己的視頻網站上,這個數據是100萬,排名第三,第二集不增反減,吊詭了。 這還沒完。 “計算其他兩個平臺的播放量,加起來是250萬,行業排名20。” 會議室裡嘩然一片。 這數據掉的有點厲害。 朱若浦臉色嚴肅,說道:“要好好分析原因,找到癥結,及時改正。” 王逸凡臉色也不好看,點頭稱是,但他認為這是個意外,數據有波動是正常的,相信第三集一定會反彈。 張嘆心想難怪這貨在電梯裡黑著臉,一副欠他錢的樣子,原來是播放量掉了。 對從業人員來說,數據狂掉,就跟大庭廣眾之下掉褲子一樣。 朱若浦的聲音在耳邊響起。 “《小戲骨》第二集的播放量有很大的進步,達到了50萬人次,在公司排名第6……” 何苗率先鼓掌,其他人也跟著鼓掌。 掌聲不大熱烈,但有總比沒有好,尤其看到王逸凡黑著臉,不得不跟著鼓掌,聽在張嘆耳朵裡,跟打雷似的,特別響亮。 朱若浦說:“《小戲骨》能取得這麼快的增長,原因有幾方麵,一是公司的宣傳方案已經實施了,效果很顯著;二是很多藝人明星在微博上轉發支持,帶動了一些流量;三是口碑開始發酵。” 這些原因中,第二點是最意外的,誰能想到圈裡一大群藝人明星跟著轉發支持呢,源頭很容易找到,那就是蘇瀾。 蘇蘇姑娘幫了大忙。 朱若浦繼續說,鑒於成績起色明顯,《小戲骨》將登陸企鵝視頻,同步播出。 這也意味著,《小戲骨》的受眾麵將大幅擴大。 隨著《小戲骨》開始全麵發力,這部兒童劇被越來越多知道,相關的討論也熱烈起來。 而這部劇確實很有爭議。 在逼乎上,話題《如何看待<小戲骨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小孩演大戲值不值得鼓勵?》,悄然爬上了熱榜前十。 肯定派和否定派實力相差無幾,都有充分的理由。 用戶“人麵像”寫道: 難以理解一些人說要禁止《小戲骨》,原因竟然是討厭孩子沒有孩子樣。 我非常不解。 你覺得孩子是什麼樣?熊孩子那樣?隻知道爬滑梯或者哭鬧的那種?然後長大成為更加庸碌平凡的大人?優秀的人童年也會很優秀,他們在你們想象不到的年齡已經開始。 就拿我四歲的小侄女來說,她喜歡跳舞和英語,甚至在舞蹈大賽上優勝被挑中去學表演,而且特別懂事,四歲就已經知道照顧人的感覺,甚至是你吃完東西放桌上她會主動拿去扔。我覺得她特別靈,和劇裡的小演員氣質差不多,是一個特別可愛的小孩子,並不是沒有孩子樣。 你不能因為她們優秀,因為她們和你的童年不一樣,就認為她們沒有小孩子樣。 小孩子樣不是誰能定義的,也沒有定義,符合天性就是小孩子樣。 但用戶“花開花落”卻寫道: 我們呼籲了多年保護未成年人,國家也出臺了法律法規,剛剛有所成就,現在卻發現,有的影視公司為博眼球,把小孩子搬上銀幕,以至於全媒體好像都在吹捧小孩子?他們為了收視率,讓一些快樂的小孩子演苦情戲,逼迫他們進入角色氛圍,這是歪風,不能助長,而且,就這部劇而言,無任何新意。 兩派人馬吵成一團,話題熱度快速上漲,沖進了前十,沖進了前五,沖進了前三,高居榜首。 逼乎的回答和討論比較高端,微博上就很直接。 “說不好看的滾粗。” “就單純的覺得尬。” “我看到你也很尬。” “當紅流量小生們是不是要羞愧死?” “這服化道,不少導演也要羞愧死。” “消費小孩子,會助長歪風,傷害未成年保護。” “明明是十歲左右的小孩子,卻端出一副大人的樣子,好怪異好別扭,做一個天真自然的小孩子不好嗎?” …… 就連張嘆所在班級群,也在熱烈討論。 都是導演行業,畢業後從事影視這一行業,和自身息息相關,自然更為關心。 “看得出來,這個導演是在認真拍戲,演員和服化道等方麵都很好。小演員演技都在線,演劉姥姥的那個小演員最讓我驚艷,難以想象那是一個9歲的小孩子演的。” “不可否認導演的本意是好的,但可能帶來很大的負麵影響,其實可以拍的題材很多,為什麼要把一群小孩子搬上銀幕?我有點擔心這些漂亮小女生的將來。” “心裡齷齪的人想什麼都齷齪。” “樓心怡,我們就事論事,不要罵人好不好?” …… 大家熱烈討論著,有好幾個人吵了起來。 群主不得不出來平息怒火,並且請蘇瀾說兩句。 他這個群主的話,很多時候遠遠不如蘇瀾管用。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蘇瀾果然在窺屏,立刻出現。 “我覺得小孩子演大戲沒什麼不好的,就是我們要小心,他們這些後浪把我們這些前浪拍在沙灘上。” …… 因為討論熱度太劇烈,甚至驚動了人民報,發表了一篇評論。 “最近,一部《小戲骨之劉姥姥進大觀園》突然火爆全網,這部劇的最大特點就是所有演員平均年齡隻有10歲。年齡雖小,演技卻在線,所以無論電視劇名稱,還是觀眾口碑,都將這群孩子稱為‘小戲骨’。” “在許多人為這部劇叫好的同時,也有很多人表示擔憂。小孩子可以演大戲嗎?讓小孩子表演復雜情感,是否催熟了她們?它是主創者所謂的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還是隻是成年人主導的遊戲?” “首先,我們來討論大戲這個概念,《紅樓夢》之所以被認為是大戲,是受87年版本的影響,但實際上,學界對《紅樓夢》裡的人物年齡一直存在爭議,但普遍認為,賈寶玉和林黛玉初次見麵的年齡是六七歲,寶釵進賈府時,才十一二歲,因此,小戲骨版的《紅樓夢》不能稱之為成人戲,反倒是不少觀眾認為,該劇彌補了87版以大飾小的那種缺憾的情懷……” 這篇文章洋洋灑灑,3000多字,觀點客觀中立,但其實偏向認同《小戲骨》。 因為官媒入場,且給了正麵評價,終於讓一些偏激的媒體和個人不敢太過肆意妄為攻擊。 而《小戲骨》也在一片火熱的議論聲中,播放量節節高升,讓劇組和製片廠驚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