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擁有壓倒性候選人的賽季裡,媒體的模擬選擇可能並不重要,可若是放到一個競爭激烈的賽季,媒體的喜好將會決定誰獲得MVP。
  最典型的就是1989-90賽季,三大MVP熱門的得票率分別是26%(魔術師)、25%(巴克利)和23%(喬丹)。
  無論是從造星角度還是從84雙雄對各自球隊的提升程度來看,他們都比魔術師更值得MVP。
  可最終,人緣更好的魔術師還是以微弱優勢贏下了那年的MVP。
  今年也可以算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年份,主要的競爭者是鄧肯、基德和於飛。
  鄧肯的單核屬性,基德持續兩個賽季的360%轉身和於飛令人驚奇的進步(帶領雄鹿打出聯盟第一戰績)。
  從人氣來看,基德注定是陪跑,鄧肯作為公認的現役最佳,贏下MVP似乎理所應當。
  可是,偏偏東部又殺出了一個於飛。
  個人數據無可挑剔,讓雄鹿比上賽季多贏了1/3的比賽,還是聯盟力捧的超新星——這就顯出鄧肯的最大不足。人人都喜歡他,個個都認可他的實力,但評獎的時候,大家會優先考慮別人。
  雄鹿半決賽橫掃76人後,為了公司旗下可以出現第二位MVP球員,銳步的媒體力量火力全開,對於飛進行了全方位營銷。
  同一時期,鄧肯的馬刺隊則與誌在四連冠的湖人陷入苦戰。
  馬刺真的沒有時間去對外宣傳鄧肯有多麼配得上MVP,對這幫相信石匠精神的人來說,把MVP頒給鄧肯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波波維奇相信,把於飛和鄧肯的球隊互換,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雄鹿會更強,而馬刺絕沒有競逐總冠軍的可能。
  在他看來,這才是“MVP”的標準。
  如果聯盟中有人平替掉你的位置後可以做得比伱更好,那你憑什麼拿MVP呢?
  可是這種不可能實現的假設說到底還是YY,於飛並不把心思放在這上麵,因為他已經被“資歷問題”坑過一次了。
  他本可以在新秀賽季解鎖“全明星”成就,卻因為聲譽不佳,外加資歷不足被老將擠掉。
  如果聯盟真的覺得,讓鄧肯拿到第二個MVP比創造一個史上最年輕的MVP更重要的話,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這都不是“誰更配”的問題了,於飛自認為他的資格和噱頭都在鄧肯之上,如果結果不如願,那一定是聯盟出了問題。
  所以,他不再關心MVP的事。
  於飛不關心不要緊,重要的是他身後的人關不關心。
  銳步極力發動了媒體力量,經紀人特萊姆也動用了全部的關係,確保於飛可以得到足夠的MVP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