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陳循之後就再也沒有人來找過朱瞻墡,更別提敬酒了。 不過朱瞻墡也樂得清靜,踏足商業好幾年的他,對於這種場合下的寒暄自是不會陌生,但這種寒暄,能沒有自然還是別有。 勞心,也費神。 隻不過朱瞻墡不知道的是,他和陳循交談的樣子早就被坐在最高位置上的朱棣盡收眼中,而在朱棣看來,朱瞻墡和陳循算得上是相談甚歡。 畢竟,經過北征一事,朱瞻墡在朱棣眼中已經成了暴脾氣的主戰派。 因此,朱棣就對陳循這個永樂十二年的狀元上了心。 在朱棣看來,能和朱瞻墡相談甚歡的,無非兩種人。 第一種,和朱瞻墡合得來,甚至可以說是誌同道合的人。 第二種,就是為了搭上朱瞻墡這艘船而阿諛奉承的人。 如果是第一種,朱棣打算適當的重用一下陳循,因為他了解自己的孫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如果陳循能和這個孫子合得來,那應該也差不到哪裡去。 如果是第二種,那朱棣自然就會清理一下了。 畢竟,以前也就罷了,朱瞻墡不過是個皇孫,但現在的朱瞻墡可是手握著下西洋這項國事的。 …… 朱瞻墡並不知道因為一次宴會上的交談就讓老爺子注意到了陳循這個本該再埋沒十多年的人才,現在的他已經身陷旋渦,難以脫身了。 除夕晚宴之後,朱瞻墡並未著急離京。 之前就說了,該準備的東西都準備好了,剩下的就是定時檢查,以免出現內部蠹蟲以次貨換取好貨等意外情況出現。 而在大明,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六是官員的休沐日,也就是假期,所以朱瞻墡並沒有著急去忙自己的事情,而是打算在家裡過個好年。 但沒曾想,他隻在大年初一這天安生了一天,第二天求見的拜帖就擺滿了桌子。 因為朱瞻墡就任市舶司提舉,而市舶司提舉最初設立的時候就是負責各國使臣入京朝貢的。 既是皇孫,還是嫡皇孫,如今還接管了市舶司,得知這個消息的各國使臣早就按捺不住了。 這不,這年一過,想要拜訪朱瞻墡的人就絡繹不絕。 也就幸虧他還未成家,他爹也還是太子,所以他才能住在宮中,不然的話怕是府門檻都被踏破了。 …… “不是,這又是誰啊……” 正月初四的早飯桌上,朱瞻墡看著自家老爹拿過來的拜帖,瞬間就感覺一個頭兩個大。 因為朱瞻墡此前沒有任何實職,而使臣代表的是一國的顏麵,所以使臣們也不能走旁門左道,就隻能將拜帖送入宮中,再讓朱高熾轉交給朱瞻墡。 初二、初三都是如此。 “知道你不願意跟這些人掰扯,所以能推的我都推掉了。”朱高熾一邊說著一邊將兩份拜帖推到了他的麵前。 “但是這兩份,你最好還是要見一下的。” “嘁……”朱瞻墡沒好氣地撇了撇嘴,一邊接過老爹手中的拜帖一邊說道。 “在我眼中,不需要推掉的就隻有兩個國家的使臣……不,不能說是兩個國家,隻能說一個國家,一個宣慰司。” “第一就是滿剌加的使臣,第二就是舊港宣慰使司此次來京的人。” 朱瞻墡一邊嘟囔著,一邊打開拜帖看了起來。 滿剌加和舊港宣慰使司是坐落於馬六甲海峽兩岸的兩塊地方,來自於後世的朱瞻墡自然是知道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的,所以他隻對這兩個地方的來人感興趣。 不過……在看了拜帖之後,他覺得不需要推掉的使臣可以再加兩個。 “有意思……”看著手中的拜帖,朱瞻墡的嘴角翹了起來。 “什麼有意思?好好說話!”見兒子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朱高熾不滿地說道。 “朝鮮一直都是我大明最忠實的擁躉,可以說是我大明從屬國中的典範,所以我大明和朝鮮的關係一直都很好,你爺爺後宮中的賢妃權氏、麗妃韓氏、惠妃崔氏都是朝鮮朝貢來的貢女。” “所以,朝鮮的使臣還是要重視起來的。” “至於倭國……”說到這裡的時候,朱高熾猶豫了一下,似乎是不知道接下來的話該說還是不該說。 “我知道。”見父親為難的樣子,朱瞻墡撇了撇嘴。 “爺爺是想要我跟倭國的使臣好好聊一聊,拉近一下關係,希望以此能夠讓倭國的幕府將軍重視與我大明的關係,因此而產生壓製倭寇的想法,從而減少我大明沿海的倭患,是吧?” “沒錯。”朱高熾原本還在猶豫,但見兒子點破,他也順著點了點頭。 或許因為幾次監國,再加上平日裡也很忙碌,導致朱高熾對自己這個兒子不甚了解,但通過這兩年的一些事兒,朱高熾就能大概知道自己這個兒子的脾性。 經商幾年,證明自己這個兒子很是腹黑,不然的話不可能在利益至上的商賈中存活下來,並且發展壯大。 北征一事,證明自己這個兒子是個暴脾氣,最起碼對於損害自己利益的人是這樣,而倭寇屢次侵犯大明海疆,大明絕大多數人對倭寇的態度要比對草原更加深惡痛絕。 “那您還是給我推了吧。”朱瞻墡撇了撇嘴,將那封倭寇使臣的拜帖扔了出去。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要麼,您就讓我把我的護衛調出來,圍了烏蠻驛,直接殺了了事。” “要麼,您就給我推了,不然我怕見到那群又矮又蠢又壞的人會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 …… 看著被扔到地上的拜帖,朱高熾很是無奈的扶額輕嘆。 他就知道會是這樣。 倭寇,倭國那邊說是由流浪武士和強盜所組成的流寇,但任誰都知道那隻不過是說辭罷了。 別的不說,光是永樂一朝,就曾經於永樂二年、五年、七年、八年、十一年、十三年、十四年和十七年,先後八次侵犯大明海疆。 這還隻是給大明造成了一定損失的,那些損失比較小的還沒有統計在冊。 而大明分別於永樂七年、九年、十三年和十七年反擊,這些同樣是繳獲頗多才登記在冊的,那些殺敵百餘人的還沒有統計。 其他的不算,永樂七年,神機營統帥柳升率舟師巡海,在青州海麵遭遇倭寇,大敗敵人,殺敵兩千餘。 永樂九年,首鎮遼東的劉榮於金州衛抵禦倭寇入侵,殲敵八百餘人。 永樂十七年,第二次奉命鎮守遼東的劉榮締造了永樂年間著名的望海堝大捷。 如果隻是民間的流寇和流浪武士,斷然不可能有這樣的規模和再生能力,況且朱瞻墡是去過一些倭寇侵襲過的地區的,見過倭國俘虜所留下的武器和盔甲。 朱瞻墡隻能說,如果就連流寇都能用得起全鋼和包鋼鍛造的武士刀和製式盔甲的話……那倭國還至於對大明俯首稱臣,成為大明的從屬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