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閉關又是近半年時間,姚清才勉強把修為恢復,畢竟是自爆神念之體,識海受到極大震蕩,修復起來並不簡單,而且因為種種原因,還不能太過依賴真元,若非有兩大推演聖法,沒有個三五年時間,都是妄想。 之前為了移除大千鏡對自己的影響,姚清不得不綜合各方手段,用一枚神念之體的自爆來換取姚瑤出手機會,可要自爆神念之體,修為至少也得達到“分識”之境,要達到“分識”之境,又不得不受因果之力的更進一步影響。 這便是一種悖論,一種陽謀,姚清卻不得不硬著頭皮往下跳,先解決迫在眉睫之事,再解決根本之患。 當然,這半年時間他也並非虛度,不是沒有更進一步的思路,隻是尚需再做推敲。 “既然閉關已經無了意義,那就出關吧!”姚清輕嘆一聲,推開屋門,正當午的陽光有些晃眼,好一會他才適應過來。 第一次,姚清發現眼前的世界這麼透亮,沒有了若有若無的絲線感,沒有了那種高高在上的俯視感,一切都是如此自然。 “大哥哥你出關了?”姚瀅聽到動靜很快就趕了過來。 “進步不小!”姚清看著出落得愈發標致、已經成為一個大姑娘的姚瀅,心下也是高興,她已經“化氣”大圓滿了。 看來這一年多姚瀅並沒有浪費時間,即便諸般事務纏身,依然能在修行上突飛猛進,是天生修行的胚子。 “大哥哥你沒事吧?”姚瀅想了想,小心翼翼問道,“之前,也就是幾個月前,你閉關的地方傳遞出一股很令人心悸的氣息。” “沒事,出點意外,我已經解決掉了。”姚清笑笑道,倒是有些驚奇姚瀅的敏銳,有姚瑤封鎖,無論是自己神念炸開的餘波還是大千鏡的動靜都不可能傳遞出去,但姚瀅還是感受到了絲毫,可見其天分。 姚瀅這才放心,兩人走到廳內坐下,她便把這一年多來重要的事給姚清挨個說了一遍。 事情雖多,姚瀅卻說得極快,而且也極簡,因此並沒有花費多長時間。 主要是這一年多夏州發展的主要方向,早已在姚清閉關前就定下,按部就班,隻要沒有外界力量強行乾涉,並不會出現任何意外。 這是修士掌控世俗最大的自信,沒有什麼是一次神念覆蓋了解並解決不了的事,也沒有什麼世俗力量是修士鎮壓不住的,因此政通人和,上下同向而行,自然可以一日千裡。 姚清一邊喝茶,聽著姚瑤的聲音,一邊神念早已電閃而出,瞬息間就把整個夏州現狀收入識海。 可以說,所有人都小覷了技術爆炸帶來的上下變革,也包括姚清自己。 道院“器學”的正式成立,融合琳瑯島一脈及天工別院相關領頭人和大匠,劃分了十幾個研究方向,一座座工坊在斟鄩城外及各郡城內拔地而起,各種各樣的機關器具走入民間社會,或為農,或日常,或為工,這其中工用機關占了一多半。 此時距離王府西遷已經過去近兩年,風調雨順,糧食也收割了數茬,至少在“吃”上,夏州已經實現自給自足,還稍有餘力。 本就是富饒之地,做到這一點並不難,若非地形板塊封閉,虞朝絕無可能放棄此地。 有了糧食上的保障,整個州府才有更大餘地去建立完善道院、去進一步推廣機關器具,畢竟寶鈔已經發行,借助貨幣發行權,很多事都能借力使力。 甚至通往西州,再由西州商人運往更西邊或者借道雷州到江州的商路已經初步建立,唯一的遺憾就是夏州本地商賈力量還太弱小,大部分都是官辦。 不過商人的眼光永遠都比較敏銳,不是沒有聰明人看到這其中龐大的商機,各種商會已經接二連三成立,就等來到一個節點,徹底爆發開來。 這也是姚清前期從外界借來大量錢糧完成原始積累的結果,若非如此,夏州想要走到這一步,非得經過幾年修養幾年改製不可,黃花菜都要涼了。 當然也不是沒有問題,最大的問題還在於道院,道院“器學”一科,在姚清看來應該是最接地氣的存在,偏偏才過去這麼短的時間,這些人已經開始脫離實際,走向天馬行空,提出各種匪夷所思的設計。 “外院六科估計還是沒有認清自己的定位!”姚清揉了揉眉心,某種意義上,外院六科要受內院六科的限製,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也沒有內院六科那般高大上,他們是應用,人家是基礎理論。 偏偏在姚清看來,外院六科才是道院的根基,內院六科所究,那些宗門特別是上古四宗應該都有所涉獵,甚至已經到了很高的地步,內院六科是在重走宗門道路,不過更加規範化了而已。 外院六科則不同,是真正的開天辟地,是真正要把超凡力量融入到民間和世俗,是姚清實現心中力量最重要的一塊拚圖。 “看來道心與理念還要常抓不懈。”姚清心下思忖,當初設置道院諸科,沒有把心境單獨列出來,就是為了防止出現人為上的隔膜。 有些東西可以去做,但不能去事無巨細、不厭其煩地說,否則隻會越來越難。 偏偏道心又很重要,往小一點說是關係到個人修行,往大一點說是關係到以後道院的走向,方向問題,思想問題也向來是一切的根據,方向不對,越努力越要遭。 “正好借此機會徹底把《道經》傳授下去,也把自己的理念潤物細無聲般化入其中,道院大部分學科現在隻是個架子,因此完全來得及。”姚清心中有了定計,便收回神念。 之前姚清也有提過把《道經》傳給眾人,但還未如此大規模、規範化讓眾人修行。 在做到這一步後,《道經》便會成為一個檻,一個篩選器,隻有認同他這種理念,才能形成道心,也才能順利修行《道經》,否則必然事倍功半。 這也是姚清並不害怕《道經》流傳出去的最大原因,畢竟格局不一樣,所看到的方向自然也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