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四章 圍讀劇本(1 / 1)

跟李兵兵打了個招呼,蔣博跟李雪,在外麵又多待了兩天,身體徹底好了之後才回去。   蔣博也很難得,清醒了兩天,挖了挖腦子裡的記憶,想著先整個本子出來,接下來談合作,也算是有點資本。   娛樂圈新人出頭很難,即便是有老師背書,也不代表資方就信任你。   畢竟錢難賺,屎難吃,老祖宗的話,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   不能給出品方和製片方賺錢的導演,就算是拿了國際大獎又能怎麼樣,不一樣立項困難,拍片困難。   說的就是田撞撞。   才華毋庸置疑,1993年,就拍出了《藍風箏》這樣享譽國際的作品,2002年的時候,又拍了《小城之春》,也拿了不少的獎項。   妥妥的業內名導了,又能怎麼樣。   拍片的產量,不還是一直上不去?   堅守自己的藝術理想,人就顯得孤獨,同時還有一些蒼涼悲壯。   說起來蔣博還是佩服老謀子。   自己這位師兄,可真是電影圈的勞模,從 1988年開始做導演,拍出了《紅高粱》之後,三十多年的時間,竟然能拍出三十多部電影,差不多劃到一年一部的速度,就很驚人。   這種驚人,不單純體現在拍片的平均速度上。   對於劇情電影而言,隻要能把劇本搞紮實了,資金人員到位,兩三個月的功夫,一般的導演,也能拍出來。   再加上兩個月的後期製作,以及送審,宣發,準備上映等等,一年一部,也不是大問題。   但關鍵是,自己這位師兄的電影,並不全是劇情向的作品。   像是《滿城盡帶黃金甲》以及《長城》,對於電影現場調度,以及後期特效製作等,都有比較高的要求。   難度可想而知。   更何況,在拍《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時候,張一謀還同時肩負著 08年奧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的職位。   而 2021年的時候,又是同樣的狀況,在準備冬奧會開閉幕式的同時,又拍出了《狙擊手》,以及完成了對《堅如磐石》的調整補拍等工作。   多說一句。   《堅如磐石》開機是在 19年的 5月份,拍攝地點在重慶。   到了 20年的 6月份,就開始發預告片,提前開始熱場子了。   沒想到,片子沒過審,就挺尷尬。   三年疫情,張一謀一邊組織片子的重新剪輯,一邊組織修改和補拍,同時還有冬奧會的任務壓在肩上,壓力就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更何況,還是一個 70歲的老人。   1950年出生,到 2020年的時候,正好 70周歲。   更何況在這期間,還陸續上映了《一秒鐘》、《懸崖之上》、《狙擊手》,以及《滿江紅》四部片子。   姑且不討論主觀上的好與不好,能如此高產,就已經很牛逼,妥妥的真·時間管理大師。   可能是上了歲數,老謀子也有點放飛自我的意思在裡麵。   在拍《堅如磐石》的時候,尺度放的比較大,劇情上更是太過直白。   要知道這部片子,是有原型的,還是在事發地拍攝,其中意味,不要太明顯。   上映的版本,相較於原始版本,已經被刪改了許多,對於看過修改之前,大量預告片,以及宣傳素材的人來說,確實有點不太過癮。   不過正如老謀子所說,能夠上映,就已經是最大的勝利。   四年,整整四年時間。   而且這部作品,也是老謀子電影風格,做出明顯改變的一部作品。   都知道老謀子是電影學院攝影係出身,對於攝影機中,光和影的理解,不可謂不深刻。   從以往的作品來看,電影的顏色風格,不要太過於鮮明。   有機會可以再細聊。   先扯回來。   在蔣博的理解裡,一個導演,或者製片人,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得讓投資方賺到錢。   最起碼不能虧錢,這個是底線。   在好萊塢這種地方,一個導演,要是連續虧兩部電影,基本上接下來找投資就很難了。   所以作為自己的開山之作,蔣博需要找一個風險相對可控,品質和票房兼顧的一部電影。   腦子裡留下的都是記憶碎片,還得想辦法,把碎片的內容好好整理一下。   兩天的功夫,算是拿出了一個基本的大綱。   ……   回到劇組。   《風聲》還沒有開拍   作為劇情主要發生地的裘莊別業出了點問題,需要返工,重新做。   不過劇組的人都到齊了,除了蔣博,最後才到。   最後才被通知,最後到也是情理之中,更何況還沒有簽約。   隻是該做的禮數,蔣博也要做個十足。   李雪跟人陳果富談合同去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蔣博則是在李兵兵的帶領下,來到了酒店的會議室。   劇組的主要演員都在這裡,開拍之前,需要一塊集中圍讀劇本。   就是字麵意思,圍在一起,讀劇本。   一部電影大概有兩個小時的時長,但是拍攝的時候,能夠拍出來的剪輯素材,肯定要遠超過這個時長。   最後過審放映的片子,業內一般叫做成片,而沒有剪輯的素材,一般稱之為毛片。   沒錯,就是這個名字。   十分正經的意思,跟不是你想的歐美,還是日韓。   這兩個之間的時長比例,叫做片比。   在膠片年代,由於拍攝用的膠片價格昂貴,成片比就會控製的很嚴,所以在極端狀況下,能夠控製到 1.2:1。   但是這個數字太極端,不具有參考價值。   普遍來看的話,中國電影膠片時代的片比,通常在 5比 1,到 8比 1之間。   不過也有特殊,那就是薑聞。   拍《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時候,片比差不多來到了 100比 1左右,可謂是非常奢侈了。   反正對於大多數導演而言,這輩子都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   後來隨著數字攝影機的發展,拍攝成本降下來了,片比控製就沒有那麼嚴格了。   說回來,圍讀劇本的意義就在於,提前把電影先演一遍,隻是沒有服化道的支持,所有演員都集中在一起,把戲先串一串。   等到正式拍攝的時候,劇組已經把可能遇到的問題,都已經通過這種形式的“排練”,提前解決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