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3槍(1 / 1)

第二天,蔣博剛起來,就接到了張一謀的電話。   劇組選角工作基本完成了,幾個男性角色很容易決定。   校長這個角色,表演係的王進鬆老師認領了,不是那個塔寨的“東叔”,而是北影的表演老師,也是表演學院的院長。   也是北影表演係出身,90級的,齊世龍老師的高足,同班同學黃壘,薑伍。   94年畢業的時候,分配到了青年藝術劇院,99年的時候,調回了學校任教,“小黃鴨”周東雨,還有那紮都是他的學生。   表演功底也十分深厚,印象最深刻的,應該還是那個,拿猴皮筋做彈弓,打你們家玻璃……   周鐵男這個角色,最後給了竇嘵。   老師專門打了招呼,選角的時候,要多給在校生一些機會,加上張一謀這位師兄,對他也頗有好感,蔣博也就順水推舟了。   在導演的視野裡,演員有時候,真的沒有那麼重要,差別沒那麼大,換一個差不多的演員,對作品沒那麼大影響。   電話那頭,傳來張一謀的聲音:“小博,我得回無錫一趟,新畫麵那邊,還有個項目在等著我拍板。”   蔣博答應的有點勉強:“行……吧……”   “你要是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給我打電話,不行的話,我就再過來。”   “不是這個原因……,您先忙,劇組這邊還好,有問題咱們隨時聯係吧……”   蔣博還是沒說出來,這時候回去,可沒好事兒。   之前因為奧運會的開閉幕式,張一謀已經兩年多,快三年沒電影上映了。   自從他開始做導演,拍電影以來,尚屬首次,之前的記錄,空檔期,最多也就不到兩年。   趕在這個時間回去,肯定是新畫麵張偉平催三槍的項目了,不是做內衣的那個 three gun,而是《三槍拍案驚奇》,一部非常神奇的電影。   口碑爛到家,但是票房還可以,2.61億,是 09年度國內票房排行第五,比《風聲》和《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還要高。   總結起來,就是一副對聯。   上聯是:趙本山寨,張藝謀財;   下聯是:孫紅雷人,小沈陽萎。   橫批:閆妮大爺!   《三槍拍案驚奇》並不是國內的原創劇本,而是張偉平花了 200萬美元買來的改編版權,最初的版本是科恩兄弟,在 1985年執導的電影《血迷宮》,一部典型的驚悚電影。   據公開資料顯示,《血迷宮》的製片成本,隻有 80萬美元,而張偉平在差不多 20年後,買版權就花了 200萬美元,確實很牛逼。   不是壞,就是蠢。   要是壞的話,估計可能也就賈會計,或者某大的許皮帶,敢做這樣的賬。   那年頭真是查的太鬆,電影的製片成本,根本搞不清楚,再加上各種明星或者影視工作室,都是個體工商戶……沒聽錯,一開始的時候,相當一部分工作室注冊的時候,都是個體工商戶!   跟街邊的小攤小販,屬於同一種企業性質,目的就是為了方便財務操作,以及避稅……   和一般的有限公司需要嚴格的財務報表報稅不同,個體工商戶的稅收核算方式,一般有三種。   定期定額,核定征收,查賬征收。   就是上麵的排序方式,從前往後,收入越多,財務會計製越完善,納稅額就越高。   當然這隻是理論上。   實際上,報稅的時候,誰不想少交點,甚至不交,所以在實操的時候,都傾向於選第一種。   後來查的嚴了,可以倒過來追溯二十年,才把稅給補上。   扯遠了,還是說回《血迷宮》。   片子的故事並不復雜,主要人物有四個,丈夫、妻子、夥計和私家偵探。   開頭就是妻子出軌,和夥計偷情,再加上被戴了原諒帽的丈夫,劇情已經構成了一個三角關係,很符合一部爛劇情的要素。   很常規,很爛……   《血迷宮》這部片子,之所以能稱為經典,關鍵在於,私家偵探這個人物的設計,發生了變化,不再隻是一個簡單的工具人,而是變成了本片中的最大動機人物。   丈夫覺得過於受辱,於是,請私家偵探再度出場,一萬美元的酬勞,丈夫買兇殺人。   要是按照一般的邏輯來講,要麼接活把事兒給人辦了,然後拿錢走人,要麼就推了,乾脆不接,接下來也沒關係。   不過這樣的話,就沒有了戲劇性,沖突一般都出現在既要又要還要的問題上。   私家偵探選擇黑吃黑,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錢拿了,把丈夫這個事主給辦了,然後偽裝成妻子殺人的假象,然後這個奸夫先看到了現場,出現了誤判,以為是妻子殺了人,幫著處理案發現場,戲劇沖突一下子就拉起來了。   國內的版本之所以叫《三槍拍案驚奇》,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版的《血迷宮》裡,有一把槍,槍裡隻有三發子彈。   人物心理的變化,就是由這三槍空槍所主宰,所以翻譯翻譯,拿到國內,也不能說是不對。   隻能說是不合時宜。   科恩兄弟拍《血迷宮》的背景是美國,那地方私人持有槍械合法,所以影視作品裡,才會經常出現槍這種武器。   但是直接搬到國內的話,就有點不合時宜,這玩意兒距離大家太遙遠。   而且,驚悚片變成喜劇片,就很離譜……   但是導演就隻是導演,背後還有資本,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大丫鬟拿鑰匙,當不得家,做不得主。   按照張偉平的說法,老張你為了奧運會,耽誤了兩三年了,得趕緊拍片子,不然公司撐不下去了。   所以張一謀也就接了。   很難說拿這個本子的時候,張一謀有沒有參與決策,但是用一幫小品演員,絕逼是張偉平的主意。   但凡一個導演正常點,沒有十年以上的腦血栓,都不會缺心眼到這種地步,拿出這樣的演員陣容。   太挑戰觀眾的底線了,普通觀眾的命也是命,不能這樣乾……   而且據說,二張因為這部片子,還產生了利益上的糾葛,所以你看,機會這不就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