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兵部駕部司的官署內,駕部郎中崔護之,這幾天忙得焦頭爛額….. 他的一襲紅色官服和佩戴的金腰帶,也顯得有些淩亂….. 這位大唐五品命官,看似官銜不高,卻主掌著全國驛站的運輸和管理職責,責任也並不輕鬆。 尤其八月初五是萬壽節,朝廷上下極為重視,各地州府為表臣子忠心,挖空心思進獻各類珍奇壽禮,目前正通過全國各驛站不斷地運往京師….. 上午,尚書省和兵部最高長官分別召見他,要求駕部司在萬壽節期間,必須保障全國驛站的暢通高效,對待各地州府進獻給皇帝的壽禮,一定要準時送達,不能有半點耽擱….. 一周之前,幽州刺史曹天運也送來公函,重點告知崔護之,他進獻給皇帝的一塊奇珍美玉,將通過龍門驛站,以五百裡加急速度運往京師,希望駕部司集中優勢人力和馬力做好接力,多多保駕護航….. 幽州刺史曹天運雖然不是京官,隻是個地方官員,但人家畢竟是身穿紫袍的三品大員,官階要比自己大上兩級,既然人家打了招呼,必然也要給足麵子….. 但令駕部司有些頭痛的是,全國陸驛水驛盡管星羅棋布,加起來多達1600多個…… 可這幾年,朝廷內外大興送禮奢靡之風,無論是皇帝萬壽節,還是貴妃娘娘的生辰,各地官吏挖空心思,動輒啟用500裡,甚至800裡加急進獻賀禮…… 這些官員倒是誠意滿滿,討得了皇帝和娘娘歡心,官服也越換級別越高,可卻把責任和負擔全部拋給了兵部駕部司,特別是沿途驛站首當其沖,人馬不足,傷兵減員,早已不堪重負….. 最令崔護之痛心的是,幾年前貴妃娘娘過生辰,皇帝專程下敕令,要求南方官吏進獻新鮮水果….. 當地官吏為討好皇帝娘娘,決定進獻十斤鮮荔枝,為了能準時送達京師華清宮,這些嶺南的諂媚官吏們,不惜動用800裡加急…… 並要求馬不停步,人不離鞍,各地驛站乘驛,更是星夜飛遞長達5000裡,期間耗費財力之巨,動用乘驛和馬匹之多,付出代價之慘烈,簡直令人痛心疾首! 當時,分管各地驛站的州府司兵參軍們,分別上報了人馬損傷數據,崔護之認真統計了一下: 為完成這項鮮荔枝飛遞任務,在各地驛站的當值驛丁中,因饑餓、中暑、墜馬、墜崖,落石而死傷的乘驛,多達七十三人,飛遞期間累死的優良快馬,更是高達五十一匹…… 驛站損傷數據可謂觸目驚心。每次想到這些數據,這位五品駕部郎中,總會引起錐心之痛,而對這種本可避免的損失,崔護之依舊束手無策…… 當時,崔護之把這組滲透血淚的數據,分別上報給兵部和尚書省最高長官,但得到的答復僅僅是:“適度賠償,多加安撫,不辱使命,以朝廷大局為重雲雲…..” 上麵的二品大員們,顯然把此事看得雲淡風輕,但崔護之還是決定,利用自己有限職權,適度推動一下改革,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驛站傷亡…… 萬壽節快要到了,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崔護之決定在萬壽節前夕,召集部分州府司兵參軍,以及具有監督職責的幾個縣令代表,開一次驛站職責研討會…. 當然,會議的名義是,在萬壽節期間,強化驛站高效傳遞,實則是減少沒必要的人力物力損失…… 會議通知的公文一個月前就已下發,各地受到邀約的主管官員,這幾天也陸續抵達京師,下午未時,在他的駕部司官署內,研討會正式召開…… 在邀約與會的各地主管官員中,皆是身穿綠袍,身束銀帶的六品、七品官員,所以,身穿紅袍的崔護之官銜最高,對他皆以大人相稱….. 來自江淮一帶的一位司兵參軍率先發言,他音調中氣十足,表現得成竹在胸: “崔大人請放心,下官管轄的所屬驛站人丁充沛,糧馬充足,卑職敢負責的說,在萬壽節期間,保障驛站的通暢運轉,不會有任何問題……” 郎中崔護之聽後微微頜首…… “崔大人,卑職來自兩廣地區,雖然距離京師較遠,一旦有加急貢品需要飛馬傳遞,卑職定會不惜代價、不辱使命……” 這位來自兩廣地區的司兵參軍也不甘人後,說話鏗鏘有力,表現出一副肝腦塗地,萬死不辭的英雄氣概…… 接著,來自幽州府轄區的縣令李長順,也馬上起身表態: “稟告郎中大人,幽州轄區多蒙皇恩,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能為皇帝賀壽祈福,盡臣子綿薄之力,下官榮幸之至…… 下官監管的龍門驛站,昨日已啟動500裡加急,開始飛馬傳遞……地方上的任何進京朝貢壽禮,隻要經過卑職轄區,定會全力以赴,以最快速度送達京師……” 這個李縣令,就是龍門驛站驛丞郝大福的提攜和舉薦人,他本想一馬當先,用500裡加急當做政績招牌,以彰顯自己做事的雷霆手段,從而向主管京官們表功…… 讓李縣令感到意外的是,這位郎中崔大人聽完他的述職後,一臉的肅穆,不但沒有一句贊許的話,甚至連一個和煦的表情都沒有給他….. “這……這是為何?” 李縣令看後一臉猶疑,說完退到一旁。 下麵述職的幾位司兵參軍,發言基本是千篇一律,並無新意…… 最後一位起身述職的司兵參軍,來自大唐的巴蜀地區,他的表現一反常態,臉上表情也稍顯凝重…… “郎中大人,卑職有下情回稟: 下官管轄的巴蜀部分驛站,近兩年乾旱少雨,驛田幾乎顆粒無收,官府下撥的經費微乎其微,驛丁果腹艱難,驛馬、驛驢也時常處於饑餓狀態…… 嗯…..加之上次呈送的800裡加急任務,導致下官所轄的各驛站,乘驛和馬匹損失較大,至今元氣尚未恢復。 下官認為,如果沒有乘驛,馬匹的充裕和朝廷府衙經費的支持,很難承擔起新的一次快馬飛遞任務……” 這位來自巴蜀的參軍剛述職完,便遭到了現場同僚的一致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