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 劉義真激動之餘,再三確認。 他知道歷史走向,也知道劉裕月底之時定能奪取關中,卻不知具體時日。 實沒想到,長安破竟是在今日。 虧自己還想著這個時候募兵,如此大捷當與自己的阿父在長安的未央殿慶賀勝利才是。 “千真萬確!” 段宏喜不自禁,手舞足蹈地說道:“適才從長安而來的信使經過華陰時告知的大捷之喜,這會兒正趕往後方向太尉報捷。” “哈哈!哈哈哈!” 劉義真喜出望外,禁不住仰天大笑道:“好!好啊!長安破,姚秦亡,阿父的宏圖偉業終於可以實現了。” “恭喜桂陽公!賀喜桂陽公!” 段宏說著恭恭敬敬地伏跪叩首,朝劉義真行了個跪拜大禮。 “段中兵,這是為何?快快請起!” 眼見段宏下跪,劉義真怔了怔,趕忙拖住他的手臂。 他雖是劉裕的兒子,身份顯赫,卻隻是虛名,並無實職,自是當不起朝臣的跪拜。 “桂陽公!” 段宏行了禮,站起身看著劉義真,情真意切的說道:“末將歷事三國,多少人看不起我。” “宋公不嫌棄,廣固城下收留於我,知遇之恩沒齒難忘。” “北伐前夕,宋公命我為中兵參軍跟在他身邊,就是想給我一份從征之功。” 說到這,段宏麵露愧疚之色:“昨日晌午過後,宋公對末將說您想留守關中,問末將是否願意從旁輔佐。” “當時末將雖口頭答應,卻心有不願。隻以為您與那些普通小兒一般,不曉是非大義,輔佐艱難。” “直至昨夜在潼關集,末將才知桂陽公非但不是小兒可比,見識和魄力亦非常人。” “如蒙桂陽公不棄,末將願誓死追隨桂陽公,肝腦塗地,在所不惜!” 從段宏嘴中說出如此直爽忠心之言,到讓劉義真有些措手不及。 細細想來,又覺正常。 自段宏投歸以來,正如他自己所言不被人所待見,甚至有人私下裡傳言,說他與三國時的呂布一般,乃三姓家奴。 這些年劉裕留他在身邊,卻不予重用,多半有這個原因。 但不論劉裕亦或是劉義真自己心裡麵清楚,段宏投歸他們劉家是忠心的。 特別是劉義真更清楚段宏的為人。 歷史上段宏在劉義真鎮守長安時為其帳下中兵參軍。 長安陷落,劉義真為拂拂虜追殺,躲在草叢中差點喪了命,是段宏單騎找到他,把他救了出去。 本以為這樣有氣節的將領,自己想要收服他會很難。 未曾想,段宏竟然自己表了忠心。 想來還是這些年在建康壓抑久了,眼見著諸將跟著劉裕建功立業,心裡慌了! “能得段中兵輔佐,我心甚慰!” 既然段宏願意,自己輕鬆得一猛將,劉義真當然來者不拒。 “末將參見桂陽公!” 段宏立即以人臣之禮,向劉義真躬身參拜。 “免禮!” 劉義真托住段宏的手臂道:“私下裡這些繁文縟節,能免就免!” “諾!” “另外,傳令下去!” 劉義真說道:“我部騎兵,暫住華陰,等待北伐大軍到來。” “諾!” ...... 晌午時分。 劉乞領著一百騎兵,押著三十餘個偽秦逃兵,以及百餘普通百姓來到了華陰縣城。 縣廨的公堂上,劉義真端坐在上方的橋頭案後,段宏、劉乞以及駐守縣城的檀道濟參軍,分兩側席地而坐。 劉義真看了眼劉乞,問道:“潼關集之事可弄清楚了緣由?” “回桂陽公!” 劉乞答道:“潼關集的事乃司馬家的亡命徒司馬文榮所為。” “司馬文榮?” 劉義真皺了下眉頭道:“此人怎的在關中?” 劉義真的記憶中,這個名字出現在史書上,是在義熙十四年,王鎮惡之弟王康堅守金墉之時。 當時關中陷落,洛陽局勢混亂,此人與司馬家另外三個亡命徒司馬道恭、司馬順明、司馬楚之趁亂占據了洛陽及其周邊幾處險要之地。 打出了‘恢復故都,反宋復晉’的旗號。 “據俘虜的其中一人交代!” 劉乞答道:“司馬文榮是受投奔偽秦的司馬國璠兄弟邀請,從荊州而來,居於霸上。” “我軍收復洛陽之後,司馬文榮便與司馬國璠等商議,由他領一路人馬於秦嶺山中隱藏,以備不時之需。司馬國璠兄弟答應了,並給了他一幢五百人。” “等到我軍攻打潼關,司馬文榮響應司馬休之提出的堅壁清野之策,將五百人分做幾路,佯裝為逃兵模樣,劫掠村鎮,擄掠人口。” “潼關路上一時人心惶惶,不少百姓為避兵禍,燒毀家園,逃往深山者不可計數。” “哼哼,還真是條毒計!” 劉義真冷哼一聲又問道:“可知司馬文榮的藏身之所?” “不知!” 劉乞道:“據那人交代,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司馬文榮很是警惕,藏身之處常選在深山密林中,非他最為信任之人,無人知曉。” 劉義真聽得目露寒芒。 司馬家這些亡命,他們或投效敵國,或藏於各處,雖非賢才,卻如癤癬頑疾。 他們伺機而動,一有機會便起兵作亂,往則彼來,止則彼息,雖輕薄無賴,卻讓人疲於應付,實是江山穩定一大惡患。 “去找!” 劉義真黑著臉,猛然揮手道:“待大軍到來,從軍中挑選熟悉山林野戰之士,去那秦嶺山中!” “這些司馬家的亡命,如同他們的祖宗一般,無恥又無賴。” “諾!” 劉乞恭敬地應了一聲,而後看向劉義真道:“桂陽公,卑職還有一事要稟奏。” “說!” 劉乞說道:“卑職從救出的這些百姓口中得知,一月來被司馬文榮部所擄的百姓多達千餘人。而為避兵禍逃往深山的百姓更是無數。” “如今長安以破,秦亡以定,不妨派出使者前往秦嶺山中宣揚王化。若能將逃往深山的百姓引出來,對治理關中將有莫大幫助。” 劉義真聽得眉頭一挑。 這話倒是不假。 這些年,年年戰爭,兵禍不斷。百姓不是傻子,不可能就在那裡等著被剝削,想來大部分人為避戰禍,會選擇逃到深山中避世隱居。 若能將這部分人引出來,關中人口定然暴增,那治理關中必將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