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府兵製(1 / 1)

雪後初晴,田間地頭積滿了未開化的雪,在陽光照耀下晶瑩剔透。   晌午剛過,自長安而來的使者,便走進了杜縣廨,向劉義真傳達了劉裕讓其立刻返回長安的諭令。同時劉裕還召見了杜坦、杜驥,要其二人隨劉義真入宮。   劉義真沒有猶豫,命人傳來杜坦、杜驥,又叫來杜玨、柳光世、韋祖宣、裴禹四人,在劉乞及十數名騎兵護衛下,離開杜縣,打馬向著長安城策馬飛馳。   未時剛過,劉義真一行便到了長安城。   入得未央宮,劉義真示意六人在宣室殿外等候,自己則取下身上的佩劍交給殿外值守的謁者,大步走了進去。   來到暖閣,除了上首麵容嚴肅的自家老子,傅亮、謝晦、鄭鮮之,以及王修、王鎮惡、沈田子、傅弘之等皆在。   走到暖閣中央,劉義真向著劉裕叩首道:“兒臣義真,叩見阿父!”   “起來!”   劉裕示意他起身,這一次破天荒沒把他叫到自己跟前,而是說了句:“坐!”   劉義真微微躬身,大步走向了左下第一個尊位。   “今日急著把你叫回來,隻有一事。”劉裕嚴肅地盯著劉義真沉聲道:“向諸位臣工解釋何為折沖府?以及你設立折沖府的初衷?”   “諾!”   劉義真應諾之後站起身。   長安使者到達杜縣時,悄悄告知了他早間發生在暖閣的一幕,所以他是有備而回。   掃了眼坐在兩側的文武臣工,劉義真向著他們微微一拱手,而後認真的說道:“所謂的折沖府,其實就是在安西將軍府所轄關中諸郡縣劃分出新的軍府,並由軍府承擔募兵、訓練以及征戰之事。”   “當然,為區分軍府所募之兵員與漢末以來之軍戶。凡軍府所屬之府兵,悉屬所在郡縣,郡縣需給予所府兵及家人以民籍,賜予相應田畝,未戰之時這些府兵一與民同,三時耕稼,兵農合一。”   “桂陽公行如此折沖府兵製,可是想改變漢末以來朝廷之軍戶之製?”劉義真話剛落,王鎮惡便雙眉向著額間微微一擠,看向劉義真問道。   不愧是沙場宿將,一聽就明白了個中道理。   劉義真並未正麵回答,隻道:“漢末以來,軍戶承擔之責任日益加重,以至於不少軍戶為逃避兵役,或自殘,或藏入深山,軍隊戰鬥力由此每況愈下。”   “而折沖府府兵,因是民籍,無需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以自願為前提,個人可免除租布,家人亦可減免租布三成。”   “安西將軍府亦將記錄府兵戰鬥之時斬殺之首級,效仿秦軍功爵之製,予以折沖府府兵晉升之機會。”   “縱觀歷代,特別是先秦及秦漢,唯有與兵士以功勛,許以加官進爵之承諾,方能激勵士卒於戰場上奮勇殺敵,練就出一支勇往無前的軍隊。”   “我想了好些日子,才在杜縣提出了設立折沖府,由折沖府慢慢取代軍戶這一不合時宜的兵製。”   “嗯......桂陽公所言之折沖府倒也不是不行!”   王修聽後在一旁接過話說道:“反正關中之地,戰亂久矣。苻秦、姚秦治理關中,前後又不能相繼,所行之製度與我朝雖有不同,卻也大差不差。”   “於關中推行折沖府府兵製度,臣以為倒是可以一試。”說著王修向上首的劉裕表達了自己贊同的想法,而後又看向劉義真道:“桂陽公,就是不知這折沖府如何行使權責?”   “我想把折沖府立為第五品軍府。”   劉義真鄭重說道:“於軍府之內設立折沖都尉一人,由五品將軍擔任。折沖都尉以下再設果毅都尉兩人,為第六品。再下則是第七品別將、長史、兵曹參軍各一人。”   “至於折沖府所領兵員,可以以軍、幢為主。再以三百人為團,下設校尉,校尉之下為百將,百將之下與我軍現行之製相同。”   “五品折沖府!”   劉裕聽得似乎很感興趣,呢喃一句之後,看向兩側一眾文武道:“諸位愛卿,你們以為這折沖府是否可行?”   “臣認為可行!”   王修顯然是最支持劉義真的,隻聽他向劉裕說道:“若設立折沖府,一則可以在關中試行,一旦成功將改變現今已經腐朽的軍戶製。”   “二則,可以激勵所募之府兵戰力。如今這天下戰亂頻繁,北方胡人還想與我朝一爭天下,若能施行折沖府府兵製,必定能極大的激勵士氣,練就強大的軍隊。”   “王長史所言倒是不假,就是......”   這會兒一直沒說話的沈田子站起身,看向劉義真道:“不知桂陽公為何選擇在杜縣與裴、杜、韋、柳四家談論此事,畢竟這些世族多以各自利益為重......”   劉義真擺擺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打斷了沈田子所言,沉聲道:“如今的關中歷經戰亂,人心迷亂。而像河東、京兆這些世族,他們世居於此,族中為公卿者歷代皆有。”   “關中的百姓多以四大家為向導,若四大家都支持,還讓底下僮仆加入到折沖府,並改為民籍,府兵製於關中推行將會更是容易?”   “而且世家之中不乏可造之材,若能為我宋臺所用,穩定關中指日可待。”   劉義真如此說,沈田子無言以對,坐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幾位愛卿以為呢?”劉裕把目光投向了鄭鮮之、傅亮、謝晦三人。   三人互相看了看,鄭鮮之向劉裕拱手道:“臣以為桂陽公所言不無道理,折沖府可以在關中試上一試,若有成效再行於江東施行。”   “你們呢!”劉裕銳利的目光掃視著其餘人。   “臣等附議!”沒有發表言論的這會兒全部表示贊同。   不贊同不行。   能坐進暖閣的沒有一個是傻子,看得出宋公和桂陽公應當就折沖府一事早就有過交流。   借著世家支持,於關中推行此製度,桂陽公一個十歲兒縱然智計若妖,怕也想不到如此周全。   沒有宋公在後麵撐著,更改二百年之製度,桂陽公再是膽大包天,殺人不眨眼,恐怕也不敢提出來。   至於劉義真敢提出來,除了府兵製於當下更合時宜。   最主要的是他老子壓得住宋臺這些個文武臣工,隻要他老子同意,這些人縱然心中有意見,也不敢隨意反駁。